(共61张PPT)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检查预习
你了解新闻这种文体吗?消息的特点有哪些?
阅读课文,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思考:这则消息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积累重点字词。
预习内容
检查预习
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简明,易懂。
1.什么是新闻?
检查预习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要素
(4要素或6要素),即何时(时间)、何地(地点)、何人(人物)、何事(事件)、何故(事件的起因)、如何(结果)。
2.什么是消息?
检查预习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消息结构的5部分
倒金字塔结构
检查预习
时效性和真实性。前者要求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后者要求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消息的生命。
消息的特点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检查预习
3.根据消息的组成结构,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各部分的内容。
检查预习
4.重点字词
芜湖 摧枯拉朽 荻港
wú
kū
dí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摧枯拉朽:
风平浪静: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自主学习
1.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试分析本文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包含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在新闻中叫什么?有何作用?
3.本文主体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4.本文的结语部分说“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你从消息主体部分是否读出了“英雄式的战斗”的具体表现?
自主学习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写出了敌人怎样的情形?
自主学习
探究点二:精句赏析,品味特点。
自主学习
渡江战役
1.本则消息在写法方面有何突出之处?
2.请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①“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③“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自主学习
探究点三:综合探究。
班级分小组探究。探究内容:
(1)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困惑。
(2)“质疑探究”中的部分问题。
探究要求:
(1)人人参与,积极表达。
(2)小组交流探究。
(3)没解决的问题记录好,准备质疑。
合作探究
展示内容 展示小组
探究点一 1、2、3、4(口头展示) 1、2、3组
探究点二 1、2、3(书面展示) 4、5、6组
探究点三 1、2(书面展示) 7、8、9组
高效展示
高效展示
要求:
(1)口头发言,声音洪亮、表达清楚;书面展示要分层次、要概括;书写要认真、规范,重点知识用红色笔标出。
(2)B、C层同学巩固基础知识、整理落实问题;A层同学做好拓展。
温馨提示:以上探究点展示形式(书面或口头)、展示小组划分需老师根据班级情况调整。
高效展示
渡江战役
高效展示
标题中包含了四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事件的主人公——我军,二是事件的内容——南渡长江,三是渡江的兵力——三十万,四是渡江的情况——胜利。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试分析本文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包含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这叫电头,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一篇消息的开端,包括:通讯社名称、发报地点、时间。本篇消息是由新华社发稿,发报地点:长江前线。发报时间:二十二日二时。
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在新闻中叫什么?有何作用?
高效展示
主要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主体部分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3.本文主体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高效展示
4.本文的结语部分说“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你从消息主体部分是否读出了“英雄式的战斗”的具体表现?
参考:主体中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反衬出我军的英勇善战;而“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则是通过正面叙述,表现我军“英雄式的战斗”。敌军溃不成军、无心应战的情形。
高效展示
赏析: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明。
探究点二: 精句赏析。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高效展示
高效展示
渡江战役
赏析: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用词准确。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
高效展示
赏析:写出了敌人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溃不成军,迅速败退。体现了语言的简明精练又生动形象。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写出了敌人怎样的情形?
高效展示
高效展示
渡江战役
参考:本则消息短小精悍、一气呵成。本则消息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不足两百字,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探究点三:综合探究。
1.本则消息在写法方面有何突出之处?
高效展示
2.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请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高效展示
参考答案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队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高效展示
参考答案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 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仿佛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豪壮,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合作探究
高效展示
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效展示
1.消息的电头是什么?它交代了哪些内容?
2.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3. 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堂检测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点明本篇消息是由新华社发稿,发报地点是长江前线,发报时间是二十二日二时。
2.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3.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
渡江战役
小组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九组
积分
优胜 个人
说明:1.学科班长回扣目标,总结收获。 2.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课堂评价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渡江战役》片段
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
这篇消息就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导入新课
锐不可当 溃退 歼灭 要塞
初步感知
1.生字词
dāng
kuì
jiān
sài
2.对照“渡江战役”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路线,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3.对照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初步感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初步感知
渡江区域 地点 时 间 战 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理清三路大军的进军战况,完成表格。
初步感知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起的24小时
21日下午5时到22日22时
21日下午5时到22日22时
已渡过三十万人
三十五万已渡三分之二
三十五万大部分渡完
1.回顾消息的基本知识。
2.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把握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
B .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导语)
C.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主体)
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这一部分是导语。
第二部分(从“二十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这一部分是主体。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自主学习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及要素。
自主学习
渡江战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小组探究
4.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应怎样理解?
6.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7.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小组探究
答案预设
1.是实数。中路军三十万人;西路军三十五万人;东路军三十五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3.“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渡江战役
4.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宁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两方面的顺序不能颠倒。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合作探究
5.“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这一片段显示出谋篇布局的匠心,遣词造句准确精练,语气铿锵有力,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6.体现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渡江战役
7.(1)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 ,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2)语言精练有力。一是能用单音词就不用双音词。电文极精练,军事用语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非常精炼,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
合作探究
课堂拓展
假如你是新华社播音员,你接到主席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课堂小结
本文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的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文章详略得当,语言准确,简洁有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 标题(眼睛)
开头1、2句 导语(核心)
板书设计
其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课文结构
主体(主干)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