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练习
①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②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他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③“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④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⑤“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⑥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他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⑦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杨的声调对我说道:
⑧“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⑨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上文选自《朝花夕拾》,记叙了“我”在仙台学医的一段经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这本散文集记录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了解到鲁迅先生的成长史,以下对其成长中的足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三味书屋读书; ②弃医从文; ③学前自由生活;
④南京求学; ⑤回国教书; ⑥仙台学医
A.③④①⑥②⑤ B.③①⑥④②⑤ C.③①⑥④⑤② D.③①④⑥②⑤
2.选段中的“他”是谁?注重表现“他”的哪些特点?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3.联系整部作品,简要分析“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乙】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岁时、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已知道感觉不安。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4.请结合两段选文内容分析,两位母亲有何共同特点。
5.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作答。
(1)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朗读这句话中加点部分,语速宜快,还是宜慢?请说明理由)
(2)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6.两则选文都是以回忆自己母亲为主要内容,为何在记叙“我”母亲过程中还加入了对“我”的记叙和描写?
7.小轩读完甲选文后心有所动,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请你仿照小轩的感悟来写出你阅读乙选文的感悟。
母亲:你终日忙碌的身影是我人生路上的坐标,指引着我成长的方向。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8.对“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句话道出了托尔斯泰有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B.这句话道出了托尔斯泰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C.这句话道出了托尔斯泰处事的灵活机敏。
D.这句话道出了托尔斯泰敏锐的洞察力。
9.请从修辞的角度谈谈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10.选文①主要描写了托尔斯泰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选文②描写了他最富感情的眼睛,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颜色(节选)
艾芙·居里
①由1898年到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②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③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④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
⑤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⑥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分离开来。
⑦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⑧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⑨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⑩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
那一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1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
(2)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13.赏析下列句子。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14.编者将本文节选内容标题“伟大的发现”改为了“美丽的颜色”,你更喜欢哪个标题?为什么?
15.本文节选自《居里夫人传》,结合《美丽的颜色》,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传记的真实性的。
16.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藤野先生(节选)
①……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②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
③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④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襄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乙】
我的戏精老师
①我高三时的数学老师姓王,家住在校园南侧的教师宿舍楼,她每晚都到教室转一圈儿,有时课间还给我们讲她家孩子的事。
②王老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爱学习,典型学霸。读小学时一次数学考试考了79分,回家后乐呵呵地把试卷交给王老师,王老师瞥了一眼成绩,二话没说,一脚将大儿子从里屋踹到外屋去了,然后一顿狠训。王老师说这话时目光斜睨绕教室一周,我等考试低分徘徊在中下游的同学瞬间感觉自己的屁股也仿佛被王老师凌空踹了一脚,忙低头在心里自我检讨。正在忐忑不安时,王老师突然将目光收回,笑嘻嘻地说,后来俺才知道,那次考试班里最高分就是79分,多数同学都不及格。大儿子这一脚白挨了,骂也白受了,但老娘打骂儿子只凭情绪,没道理可讲。
③王老师一说起小儿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小儿子从小不爱学习,技校毕业后进了工厂,老羡慕哥哥坐办公室。王老师谈到这里时目光又斜睨绕了教室一周,总结道:这怨谁呀,上学时不好好学习,工作后后悔了,晚了!现在俺大儿子是镇党委书记。小儿子,哼,早被单位领导开除了。
④高考前,王老师动用了题海战术,我们每天做试题都要做吐了,想松懈时,王老师就在耳畔唠叨她大儿子小儿子的事,这鸡汤打下去,我们又满血复活了,有时家长给我们施加压力太大,青春期的小火山刚想爆发时,便想起王老师当年的凌空一脚,那么委屈的一脚,她大儿子都忍了,父母供我们吃喝穿,偶尔吐槽几句,即使说错,也忍了吧。
⑤高考前一个月,王老师对我们讲,这几天得保重好身体,这期间万万不能吃坏了肚子。热情邀请住校生去她家吃饭。这话王老师每天都在教室吆喝一遍,有同学小声嘀咕,住校生算起来有四五十位,都去她家吃饭,早饭得吃到中午呀。王老师耳朵灵,听到了,笑嘻嘻地回,俺这是客套话,知道你们不去才这样说的,但有俺这句话,是不是心里感觉很温暖,带着这份温暖好好备战迎接高考吧,孩子们!
⑥高考前一天,王老师又来教室谈起了她的大儿子和小儿子。这次剧情有了反转,小儿子因调皮捣蛋被工厂开除后,自己单干,现在已经是公司大老板了,经济上比大儿子强多了。说着王老师抬起手腕让我们看她的玉手镯,得意地说,一万多元呢,小儿子给买的。谁也预料不了未来,尽力考就是了,考完就是胜利。至于考哪所大学,考上与否,都不见得是坏事。考上好学校,将来走大儿子的路,顺顺利利;考不上,将来走小儿子的路,坎坷点,但有可能当大老板呢。两条路都是金光大道,俺看都不孬。
⑦嘿,这王老师,捆绑了我们三年,临高考又来给我们松绑来了。
⑧高考结束后,天空突降暴雨,校园里的百年老树都被狂风连根拔起,那晚我们班里同学都没回家,聚在宿舍里吃散伙饭。王老师穿着雨衣也来了,她说她不放心,怕有些学生考试发挥失常,考砸了,心里难过想不开。她看到我们每个人脸上都乐呵呵的,她就放心了。牵肠挂肚慈母心,我们哪能想不开呀,大儿子的路走不通可以转小儿子的路嘛。
⑨那晚,终于熬完了高考的我们,借着王老师这句鸡汤大醉了一场。
17.【甲】文②~④段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
18.【乙】文中的老师是个“戏精”,请概括出能表现她这一特点的三件事。
19.体会【乙】文④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20.【乙】文⑨段中加点词语“大醉”蕴含了哪些情感?
21.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 )
A.两文写作目的相同。【甲】文长于叙事,语言简洁质朴;【乙】文工于描写,语言幽默诙谐。
B.【甲】文①段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形象:生活简朴、治学严谨。
C.【乙】文②段中的“斜睨”表现了老师在偷看我们的反应,想要了解自己教育效果的心理。
D.【乙】文对小儿子着墨不多,借他的经历阐明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突出中心。
参考答案:
1.D 2.选段中的“他”是藤野先生。注重表现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情、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的特点。蕴含着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感激、怀念之情。 3.“我”经历了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认识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痛苦,而要真正解救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使民众的思想觉悟,从而弃医从文。
4.两位母亲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吃苦耐劳,聪明能干。 5.(1)语速宜慢,体现母亲所做事情之多,表达对能吃苦耐劳的母亲的赞美。
(2)用细节描写或者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 6.两则选文加入了我看到母亲辛勤劳作后的所做所想,都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也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从而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7.开放型试题,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8.C 9.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托尔斯泰皮肤粗糙、黯淡无光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0.这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用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非同寻常——最富有感情,突出他深邃丰富的精神世界。
11.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提炼雷的过程和发现镭的场景。 12.(1)(意合即可)“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
(2)“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研究)范围。 1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14.示例一:喜欢“美丽的颜色”,因为标题语意双关,既指居里夫妇发现的镭具有美丽的颜色,又指他们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淡泊名利的态度的美丽。
示例二:喜欢“伟大的发现”,因为文章叙述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此题目揭示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同时“伟大”一词又高度赞美了居里夫妇了不起的科学贡献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15.文章中多处直接引用了居里夫人的原话,如“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等,这些内容因为是原话,所以本身就是真实可信的,同时又补充了历史的细节,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16.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成就很大,但她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淡泊名利的道德品质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也许更大。
17.认真负责,热情诚恳,严谨求实。 18.(1)平时上课,老师借两个儿子学习经历给我们施压,鞭策我们努力学习,教育我们理解父母。
(2)高考前一个月,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温暖,热情地邀请住校生回家吃饭。
或:老师热情邀请住校生回家吃饭,学生指出她是客套,她大方承认,并说自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3)高考前一天,老师讲两个儿子的工作情况,帮助学生释放压力。 19.表现了老师所讲的故事对我们产生的积极的影响,侧面烘托出老师是一个教导有方、充满智慧的人。 20.我们对老师良苦用心的深深理解,对这个充满智慧的老师的由衷感谢,沉浸于老师的关爱之中。 21.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