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歌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分析颔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作用。
2.诗人在尾联中是怎样表达“愁”这种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用得极其巧妙,请结合内容作赏析
6.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问边”一词点明了出使路途之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B.额联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诗歌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热烈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释】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9.下列对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其实是“过居延属国”,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以远飞的蓬草自况。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乙】诗首联描写了塞下自然环境之险恶和军情之紧急,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D.【乙】诗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1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诗颈联描绘了登楼远望的景物,描绘了一个凄切、伤感的画面,与尾联的“愁”相照应;乙诗描写了船行途中所见景色,有山有水有月,意境开阔秀美。
B.乙诗一个“入”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
C.甲诗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D.甲诗首联、领联从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写世事难料之感慨;乙诗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13.甲诗尾联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14.甲、乙两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甲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乙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是如何抒发各自内心情感的。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东皋”交代地点,“薄暮”交代时间;这两句看似平淡,却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B.颔联总写秋色,“树树”“山山”运用叠词,强调了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C.颔联与颈联承接“望”字,描写野望之景。颔联写动态、远景;颈联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D.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影相称的田园秋景图,却更平添了作者孤独寂寥的心绪。
(2)诗歌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折”与乙诗的“搔”都是动作描写,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波动。
B.甲诗“馨香盈怀袖”中的“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着花枝,站立了很久。
C.乙诗的颔联运用移情手法,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D.甲乙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7.这两首诗都以写景开篇,都描绘草木茂盛之景,但目的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生动描绘了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的自然美景。 2.诗人的“乡愁”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互交融,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愁思。
3.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西湖和大自然春色的喜爱之情。 4.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5.“随”字将两岸群山化静为动,描写了船上的诗人看着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的情景,使景物富于动态,表现出诗人辽阔的视野和高远的境界 6.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7.示例:“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8.D
9.B 10.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11.【甲】诗:雄浑/壮美/苍茫/旷远 【乙】诗:凄苦/悲凉(意近即可)
12.A 13.甲诗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14.思乡之情;崔颢在日暮时分直接发问家乡在哪里,并用江面迷蒙的景象渲染思乡之愁,直抒胸臆;李白不说自己思乡,却说故乡水多情不远万里送别自己,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
15.(1)C
(2)尾联运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抒发了诗人在现实生活里苦闷孤独的心情,表达其避世退隐的愿望。
16.D 17.示例:甲诗表现春日佳景,反衬相思之苦;乙诗表现长安城因战乱而凄惨破败,表达忧国伤时的感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