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课内阅读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告之于帝 青出于蓝
B.必先苦其心志 其妻献疑曰 自圆其说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则素湍绿潭 以身作则
D.而后作 环而攻之而不胜 挺身而出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哪两方面的条件?
4.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都提到了“法度”,请分析两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①,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②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到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③,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④;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⑤。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悖:谬误,荒谬。②殇子:未成年而死的孩子。③七十一圣:指古代的圣贤君主。④镆铘(mò yé):宝剑名。⑤骥骜(jìào):骥、骜都是千里马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池非不深也( ) (2)亲戚畔之(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孟子善用排比句来说理。文中画线的句子构成了排比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8.请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 )
(2)帝感其诚(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1.愚公妻子的话:“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和智叟的话:“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对愚公的语气和态度截然不同,请对两句分别进行分析。
12.结合上文与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说你从愚公和贫者身上获得了怎样相同的启示。
【链接材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狱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①[鄙]边远的地方。②[南海]指普陀山,在浙江省东北部莲花洋中。③[特]依赖,依伏。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独行其道 津津乐道 B.丈夫之冠也 名冠全球
C.与民由之 由表及里 D.一怒而诸侯惧 毫无所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15.善用修辞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结合选文第②段简要分析。
16.根据你对文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链接材料中的“文天祥”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二、课外阅读
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军中不得驱驰 孤军奋战
B.上自劳军 劳其筋骨 积劳成疾
C.不闻夫子之诏 三里之城 赤子之心
D.居无何 居天下之广居 居心叵测
1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19.汉文帝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两点。
20.从选文中可以看到,《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下面链接材料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试举出一例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縠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及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②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③,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遽(jù)立即;迅速。③希:同“稀”,罕见。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人恒过 过:________(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3.甲文第2段是怎样运用对比来阐述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2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乙文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要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必敬必戒
(2)与民由之
(3)贫贱不能移
(4)劳其筋骨
2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7.【甲】文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乙】文中孟子论证“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采用______写作手法。
28.读了上面的选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愚公移山》与《铁杵磨针》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2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0.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1.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32.【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B 2.(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①客观条件:艰苦环境的磨炼;②主观条件: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的思想折磨。 4.选文强调国家要有守法度的执法严格的大臣,否则国君就会胡作非为;链接材料则强调治理国家要有法度,但不能死守法度,要顺应时代变法。
5. (1)护城河 (2)同“叛”,背叛 6.(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7.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8.示例:十九世纪中后期,满清政府倒行逆施,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卖国求荣,失去了人心。在1911年辛亥起义中,四面楚歌,内外交困,訇然倒地。
9. 将近 诚心 10.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11.示例:愚公妻子的话语气较轻,对移山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充满关心。智叟的话语气是严厉的责备,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轻视、嘲讽愚公。 12.示例:有明确的志向:要付诸行动。
13.D 14.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15.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③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16.文天祥能称得上“大丈夫”。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17.C 18.文帝被他感动,表情变得严肃庄重,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19.①周亚夫治军有方:军营中“军士吏披甲,锐兵刃,縠弓弩,持满”,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可见训练有素;
②军中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在军营中,文帝也要遵循军令按辔徐行;
③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面对天子不拜而以军礼见。 20.示例:李牧守边多年,匈奴每次入侵,按李牧的命令行事,赵国士兵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后来赵王生气之下派另外的人替代李牧边将的职务,一年多的时间,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对比的手法更突出李牧是一位优秀将领。
21. 犯错误 同“弼”,辅佐 22.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3.先从正面论述在困境中人的主观因素的重要性,再由个人磨炼推论到治国,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4.甲文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仍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25.(1)谨慎 (2)遵从 (3)使……改变(动摇) (4)使……劳累 26.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27. 排比 对比 28.一个人应意志坚定,不轻易向邪恶势力屈服,不能耽于享受。
29.D 30.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加高度,还愁挖不平吗? 31.【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32.从侧面烘托了恩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