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列夫·托尔斯泰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8 列夫·托尔斯泰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5 15:3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列夫·托尔斯泰
一、说教材
本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作者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想象的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二、说教学目标
初二学生无论是知识的构建、对生命的体悟,还有所欠缺,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却是那样的强烈。在学习本文时,为了让文本的内涵、作者的感受、编者的意图、教者的预设和学生的需求做到五心合一,我形成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难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将综合采用点拨法、分组讨论法、诵读法。
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质疑法。
教法学法多法运用,我将努力营造平等和谐自由开放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先通过投影展示托尔斯泰的肖像,然后用富于诗意的语言简介托翁的生平和成就:
他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他是俄罗斯人民的良心标尺和道德楷模
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着灵与肉的统一、思想和行为的和谐
他希望营造幸福平等的人间,这注定了他要独自承担人世的众多苦难
他总想走进人民大众,这注定了他必将如同天神一般被人供奉
他就是托尔斯泰——人间的智者、仁者、勇士、英雄
这样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情感,让学生渐渐入情入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思考如下问题:托尔斯泰的外表是一副怎样的形象 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他与众不同的眼睛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需要自己组织语言的用笔简要记录,然后全班交流,我予以引导总结
(三)研读细品,质疑问难
茨威格在对托翁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强烈丰富的情感,可谓是字字传情、句句有意。例如,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试从课文中找出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我让学生针对课后习题三进行探究交流并仔细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
在学生发言时,我将适时进行引申评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美美地朗读品味。
(四)拓展迁移,超越文本
学生在尽情地探究精妙的语言艺术之后,我又将提问学生,茨威格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幸福吗,为什么?可联系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这一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在品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让语文真正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外表的丑陋因为有了博大的心胸而变得美好,平常的人生因为有了思想的精深而变得丰盈让我们铭记这个伟大的人、伟大的心,伟大的灵魂。
(六)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请学生们完成课后习题。
(七)教学反思,追求完美
整个设计,我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尽力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扎实、情感体验丰富”的教学效果,力求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栖居,实现语文学习的快乐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