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复习
问题:
1.新闻三特征
2.新闻五部分
3.新闻六要素
2.新闻五部分
标题(特点 )
导语(位置 )
主体
背景
结语
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辅助(这两部分有时在主体中,有时可省略。)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1.新闻三特征
真实性 时效性 简洁性(明确性)
3.新闻六要素
何人(人物Who)何时(时间 When)
何地(地点Where)何故(事件原因 Why)何事(事件经过 What)如何(事件结果 How)
第一课读读写写
1.溃(kuì)退 匮(kuì)乏 馈(kuì)赠
振聋发聩
2.泄(xiè)气 3.督(dū)战
4.要塞(sài)阻塞(sè)堵塞(sè)
5.业已6.摧(cuī)枯拉朽7.锐不可当(dāng)
8.荻(dí)港 获(huò)得
9.歼(jiān)灭 阡(qiān)陌 纤(xiān)维、拉纤(qiàn)
10.芜(wú)湖11.签订12.当(dàng)真
13.区域(yù)14.彭(pénɡ)泽
注音:读准下列字的音:
荻(dí)港 锐不可当(dāng)
获(huò)得 当(dàng)真
要塞(sài) 歼(jiān)灭
阻塞(sè) 阡(qiān)陌
堵塞(sè) 纤(xiān)维、拉纤(qiàn)
溃(kuì)退
匮(kuì)乏
馈(kuì)赠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一、把握全文,整体感知
读新闻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何时(When 时间)
何地( Where 地点)
何人(Who 人物)
何故(Why 事件原因)
何事(What 事件经过)
如何(How 事件结果)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结果: 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问题讨论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导语
主体
电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1.请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人数之多(兵力)
(战线)之长
攻势之利
地点和事件结果
(战况)
导语作用:在新闻的开头,对新闻事件进行高度概括。领起下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队伍 地点 渡过兵力
20日夜——21日夜
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30万
35万2/3
35万大部
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
*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30万)
(35万)
九江
3.本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三层。
从“二十日夜起… ”至“ …已渡过三十万人”
主要写中路军渡江情况:首战告捷。
从“二十一日下午5时起… ”至“ 不起丝毫作用”
主要写西路军渡江情况:锐不可当。
1层:
2层:
3层:
从“汤恩伯认为… ”至结尾
主要写东路军渡江情况:英勇突破。
4.这三层如何衔接起来?
二十日夜
1.按时间顺序衔接:
二十一日下午5点
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中路军
2.按人物顺序衔接:
西路军
东路军
3.用过渡句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在第二层中,衔接第一层
“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在第三层中,衔接第二层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
在第三层中,作为转折开头
1.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从中路写起?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1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西路东路后渡江,所以按时间也该这样安排,
2其次,中路所受抵抗最微弱 西路其次也很微弱,东路遭受抵抗最强,中西这些顺利的战役没必要详写,重点的详写的通常放到后面,所以按照详略来按顺序写更有条理性,
3同时当时战略部署是中央先突破,再两侧包围,最后齐头并进,文中顺序也符合这样的部署。
所以写作顺序安排得当很重要,这样读者能够更清晰明了。
20日夜:中路(先)
21日5时起:西路、东路(后)
中、西:弱,东路:强
时间顺序
敌情不同
二、细读课文,深层探究
2.三路大军战况详略如何安排?为何这样安排?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中路军写的最简略,西路稍微详细,东路最详细。
1中路军战况最顺利,同时上一则消息已经交代过了(繁昌铜陵这些地点第一则出现过了,可以推断第一则消息就是写的中路军)所以没必要再重复简单交代即可。
2西路军稍微写了点,是因为当时西路军正在进行渡江,还未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这些情况都需要交代
3东路军遭遇的抵抗最顽强战况激烈,胜利来之不易,这些战果都值得详细报道,
这样安排,体现了写文章一定要详略得当,统一中求变化,避免重复雷同 没有重点。
消息的语言具有准确、简练、易懂以及生动形象的特点。
请你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1)准确: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C.(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D.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本文的语言特点2
(2)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彩:
A.“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B.(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
(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作
业
布
置
1.课后读读写写字词14组抄一听一,家长签字;(图片一)
2.《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概述写书上(图片二)
3.日记(图片三)
(作业不多,需要认真。读书必须好好读)
大美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