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5 23:1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创设情景】
导入语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搏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为了报道这场伟大战争的进程,毛主席写下了这样两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第一篇,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严谨的结构;
2.赏评新闻准确的用词;
3.体会新闻鲜明的情感。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新闻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前三部分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后两部分是辅助部分。
⑴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⑵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一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⑶主体:出现在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⑷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
⑸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常出现在主体部分,也可能出现在“导语”或“结语”中。
3.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4.新闻的特点:
①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释题)
②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③针对性:针对某种有代表性,有社会效应的现象。
④明确性:简明、扼要。报道事实,突出重点,不全面深入分析。
【字词检测】
1.歼灭;2.溃退(kuì);3.芜湖(wú);4.泄气;5.督战;6.签订;
1.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2.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创作背景】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但仍有大量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构筑长江防线,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路,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出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整体感知】
[过渡语]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虽然短小,却是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它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显示宏大的气势。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廖廖十二字,就勾勒出了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学生活动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根据屏幕上画线提示)
何时 1949年2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何地 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 人民解放军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为何 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如何 国民党防线瓦解,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
[备课]
⑴“何事”从标题中可以找出。
⑵“为何”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⑶“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学生活动㈡〗分析结构,快速阅读课文,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⑴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⑵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英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法新社(法国))
⑶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备课]
①这篇消息的导语只有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包括新闻要素:何日(21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何果(过长江)。
②导语的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⑷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备课]
①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②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⑸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学生活动㈢〗分析主旨,两个方面。
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态。

【品读课文】
[过渡语]新闻语言的共性特点:准确、简明、形象。
1.准确、简明、形象。
[学生活动]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三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新闻语言的特点。
[备课]
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此句中的“已”和“大约”用词准确。“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⑵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此句中的“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简明,“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简明、形象。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即已”“正向”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动词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这句属于描写,描绘出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着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5.消息的特点是快、短、新、活,试分析本则消息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快: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及时向全世界做了报道。
短:仅用193字就写出了我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新:4月22日当天及时报道了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
活:在叙述中灵活穿插描写,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主题归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则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意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戛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极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更是表达了作者高瞻雄视一切的气概。
【拓展背诵】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尝试读。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