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赵妮娜 宜城一中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分析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两部分,属于区域地理的范畴。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的区位选择》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既可以对“农业区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打下理论基础。此外,区域农业发展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B、掌握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B、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精神。
B、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C、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发现法和比较教学法等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说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等方式建构能力的过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的教法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材料一:2013年10月10日 新华网报道:东北米垄断苏州优质米市场。在苏州粮食市场,来自东北、安徽、苏北等地的新米陆续上市......东北米市场份额从2006年前的10%增加到目前的40%以上......东北米质量等级价差较大,市场批发价最低为2.5元/斤,最高为10元/斤,名气较大的“稻花香”批发价一般在4元/斤以上。
材料二:中国江苏网10月9日讯 就因为东北大米价高且畅销,赣榆县沙河镇一粮食加工厂经营者用本地大米冒充东北大米对外销售,还自己印制了标有“碗碗香珍珠米”、“东北特产,黑龙江省五常市优质水稻基地”等文字以及莫须有的厂名厂址的外包装。然而,违法行为最终还是被当地工商部门发现了。近日,赣榆工商局沙河分局依法对该粮食加工厂作出处罚。
由以上两条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大米品质优,市场需求量大。其市场占有额甚至超过了作为水稻主产区的南方地区。是什么原因促使东北能够产出如此优质的大米呢?
除了东北大米外,林产品和畜产品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物产(展示图片)。这些丰富的物产让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那么,东北地区发展农、林、牧业有什么区位优势呢?
2、推进新课
(逐步深入,逐层分析)
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教师总结,引入正题)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这方面,我们所生活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比较突出,今天我们就以东北地区为例来学习区域农业的发展。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位置图
说明:指导学生找出界线,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明确东北地区的最北端是我国领土纬度最高的地方,为后面紧接着讲气候特点打下基础。
板书: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位置、范围
地理条件分析
气候
课件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
中国气候类型图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学生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
此部分,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导致本区农业一年只能一熟、农作物的品种有限且容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但是,东北地区的热量条件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病虫害较少;土壤有机质易于积累,矿物质分解和淋溶作用弱,土壤较肥沃;积雪覆盖时间长,既缓解春旱,又可以改善墒情。
(2)地形、土壤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地形图
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图
地形是东北地区地域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成为区内农业布局的基础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活动:阅读P62
总结: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良好的工业基础、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活学活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
过渡: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有差异。同样,同一区域内部,地理条件也有差异,因地制宜才能合理做好农业生产布局。
学生活动:读图4.4
学生思考: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2.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活动:读图4.5
学生思考:1.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高?
2.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丰富?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承上启下:我们综合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来看一下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差异:
思考: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该如何布局?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 东北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图
总结:填表: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区
主要农产品
具体分布区
3、课堂小结:
课件44张PPT。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人:赵妮娜 说课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本课时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地理条件;
二是农业布局特点。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说教材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的区位选择》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既可以对“农业区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打下理论基础。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说教材【教学目标】【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说教材【教学重难点】【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说教材 说课内容说教材
一二学生已经学习了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说教法 说课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等方式建构能力的过程。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的教法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说课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新课学习理论准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活动材料一:2013年10月10日 新华网报道:东北米垄断苏州优质米市场。在苏州粮食市场,来自东北、安徽、苏北等地的新米陆续上市......东北米市场份额从2006年前的10%增加到目前的40%以上......东北米质量等级价差较大,市场批发价最低为2.5元/斤,最高为10元/斤,名气较大的“稻花香”批发价一般在4元/斤以上。
材料二:中国江苏网10月9日讯 就因为东北大米价高且畅销,赣榆县沙河镇一粮食加工厂经营者用本地大米冒充东北大米对外销售,还自己印制了标有“碗碗香珍珠米”、“东北特产,黑龙江省五常市优质水稻基地”等文字以及莫须有的厂名厂址的外包装。然而,违法行为最终还是被当地工商部门发现了。近日,赣榆工商局沙河分局依法对该粮食加工厂作出处罚。水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原因促使东北地区也能够生产出大米,而且品质更为优良呢? 东北地区发展农、林、牧业有什么区位优势呢??
情境导入新课学习理论准备说教学过程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情境导入新课学习理论准备实例分析说教学过程学生思考:
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土壤社会经济条件读图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活学活用
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实例分析比较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活动说教学过程学生思考: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2.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产生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
1.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 尔高原高?
2.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丰富?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产生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3、小组讨论,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实例分析比较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活动说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堂小结新课学习理论准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活动说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综合考虑区域地理条件
农业生产、布局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地形类型齐全,土壤肥沃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地广人稀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
情境导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新课学习理论准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活动说教学过程2010 · 全国新课标卷 · 第37题(20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6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6分)
(2)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课堂练习 巩固拓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