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解释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观察和调查能力;
2.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3.针对相关的生态学问题,尝试提出研究思路或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素养目标
1.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2.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1.认同人类与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密不可分,人类活动会牵动这张“生命之网”。
2.针对生态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生物磁贴、展板、学生填写的生物调查记录表与相关生物的食性。四、设计理念:
本课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关注知识的结构化、生成性、发展性、意义感。采用学生亲身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情景式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带着学生对临沂沂河生态系统的实地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调查到的生物食性,在课堂中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舞台,以小组合作等方式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为依托,从分析沂河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规律入手,从而进一步引出整个生物圈中的生物都被无形的“网”联系到了一起,也包括人类自身,通过分析讨论人类活动:大量捕杀或随意放生以及杀虫剂的使用,进一步让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拓展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最后,从如何保护生态、有效防治美国白蛾入侵校园植物这一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互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沂河图片并介绍。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播放学生在沂河周边环境的调查视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观看视频并根据生活经验和实地生物调查以及查阅相关资料,说出临沂沂河中的部分生物及其食性。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知探究 探究任务一: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展示沂河生态环境中的 5种生物,简单描述其食性,从而构建出食物链。 引导学生说出食物链概念: 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提问:根据刚才的分析,食物链中不包括什么?食物链中的“→”应由谁指向谁?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根据本组调查到的生物及其食性,构建一条食物链。 活动介绍:组内分工,利用生物磁贴、粉笔在本组展板上构建出一条食物链。引导学生结合课本 P58内容,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 食物链起点是什么?为什么? 2. 这条食物链中消费者级别是如何划分的? 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其正确内容表示肯定,并且进行进一步地追问。 提问:为什么起点是生产者?能否从能量的角度进行解释?其他组的食物链的顶端都是几级消费者?食物链的终点要找怎样级别的消费者? 思考并回答问题,说出食物链的概念。 学生分析并回答: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为它们与其他生物不能构成食物关系。 “→”应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组内分工: ①号同学粘生物贴, ②号同学划“→”,③④号同学确定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⑤⑥号同学核对、汇报和展示完成构建食物链之后思考讨论问题。 小组回答问题: 1.起点是生产者。 2.消费者级别的划分,结合自己本组的食物链讲解 调动学生思维,以模型构建知识概念。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动手操作增强了实践能力,同时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调动学生思维,联系所学知识思考
探究任务二: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活动介绍:组内分工,根据食物链的原则,结合调查表和导学案上的生物食性,构建出本组展板上全部食物链,并将食物链进行合并。展示各组展板,引导学生总结食物网的概念并思考问题: 1.数一数:所模拟的食物网中共有多少条食物链? 2.一种生物只固定在一条食物链上吗? 3.某种生物在食物网中的消费者级别是固定不变的吗?这些生物都在沂河中调查到的,互相之间也存在食物关系,把四块展板拼到一起。 认真对照调查表和导学案,组内分工完成活动观察并意识到:各种食物链会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张网:食物网。 学生活动并思考回答:因为一种消费者并不止捕食一种生物,也往往会被多种捕食者所捕食,因此一种生物往往并不固定在一条食物链上,消费级别也是随着食物链而变化的 调动学生思维,以模型构建知识概念
探究任务 三:食物网是“ 生命之网” 将学生四个组已完成的的食物网展板拼接到一起。介绍这是沂河淡水生态系统中一部分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食物网中某一物种的数量突然发生变化,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吗?展示放生的相关资料和黑鱼食物网。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并补充:其实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随意被放生或大量捕杀。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将“行善”同江河生态保育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拯救生命、保护自然!进一步展示图片资料一和资料二:建国初期为了保护粮食,大量捕杀麻雀,会引起什么后果?对两个事例进行总结,教导学生要敬畏每一种生物、每一份生命的态度,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进一步提出问题:沂河的部分生物构成了食物网,那一个小池塘能否有食物网呢?播放学生调查过程的视频。解说:看来即使在池塘这样的小型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也可能很复杂。那么,长江、亚马孙河、海洋或者热带雨林中的食物网呢?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出问题:人在食物链的哪个位置呢? 讲解:站在最顶端的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网。但是,人类的一些生产生活却时刻在影响着这张“生命之网”。 学生活动:构建全班的食物网。 小组内结合食物网进行讨论并发表见解:放生黑鱼会使其他生物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认真阅读资料并进行分析,发表看法。认真听取。带着问题看视频。思考并回答:小池塘也有复杂的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食物网就越复杂。思考并回答:人在食物链的顶端。 4位学生在大展板上完善加入“人类”之后的食物网。 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实际情景分析问题。知识迁移,使学生能对相似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探究任务四:生物富集 展示调查过程的图片:在调查过程中,有些同学在沂河上游看到有农民在给菜地使用杀虫剂进行杀虫。进一步展示 DDT的资料并提出问题:仅仅过了 25年,DDT就在全球范围内被禁用,为什么?屏幕上出示 DDT的质量分数,结合黑板上的食物链,完成下列问题:①计算最高级消费者体内 DDT含量是浮游植物的多少倍?②为什么消费者的级别越高,其体内DDT 的浓度越大?③如果这些积累了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引导学生总结生物富集的概念。总结讲解: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仅要保护生态系统的每一种生物,甚至要保护每一棵草,每一滴水,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学生观看图片和资料。根据材料进行观察、计算,进一步得出结论。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回答问题。总结生物富集的概念。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的情感目标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前期对于沂河生物的调查,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认识到了食物网对于每一种生物的重大意义。 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梳理知识点可以加深印象。
“大象的脚印”——微型生态系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大象经常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们撞倒树木、踩踏灌木、修剪树枝、散布种子、提升生物多样性,帮忙维护大草原和森林。2016年,动物学家史蒂文·普拉特参加旱季探险时,发现许多盘子大小的水洼中装满了青蛙卵和小蝌蚪,经过调查研究这些小水洼是大象的脚印,这个小水洼中还生活着 61种小型无脊椎动物,如仰泳蝽、蝌蚪虾、孑孓(蚊子幼虫)、水虿(蜻蜓幼虫)等。普拉特意识到,正是这些脚印在干旱的土地上为青蛙留下了一条“生命线”,在旱季时像补丁一样尽可能地增大湿地的面积。 1.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通过________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右图中共包含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水虿和蝌蚪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若环境污染,重金属流入到该食物网中,图中哪种生物的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 3.近年来,非洲象数量锐减,2008年被列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如果非洲象灭绝了,对象群所在的生态系统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对生活在“大象脚印”中的这些生物有什么影响?
课后反思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生物界。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探究和实践,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及探究实践。本课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关注知识的结构化、生成性、发展性、意义感,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自主学习意识。
1、教学过程重实践,提升知识应用能力。生物学课程高度需要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或跨学科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从而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2、核心素养为宗旨,学业评价促发展。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业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特别要注重对探究和实践过程的评价,通过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学业评价体系,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采用学生亲身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情景式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带着学生对临沂沂河生态系统的实地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调查到的生物食性,在课堂中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舞台,以小组合作等方式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为依托,从分析沂河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规律入手,从而进一步引出整个生物圈中的生物都被无形的“网”联系到了一起,也包括人类自身,通过分析讨论人类活动:大量捕杀或随意放生以及杀虫剂的使用,进一步让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拓展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最后,从如何保护生态、有效防治美国白蛾入侵校园植物这一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了教学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1.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由于没有实现全体学生都进行沂河生态调查,导致这部分同学的代入感不强、体验感低。
3.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