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7 22:4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八 年级 班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1. 消息二则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体会本文简洁精炼、用事实说话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对新闻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具体内容,具体方法,设计意图。)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新课或复习的每个知识点:(知识点内容,具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结果有多种情况的要有预设。设计有学生活动的要有 具体组织措施,注意事项,有活动评价的方法。)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
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三、练习:(练习内容,设计意图,评价方法。) 1.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2.解释词语多媒体展示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 3. 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具体方法。 ) 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五、作业布置:(具体内容,完成时间要求。 ) 1.就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 第二课时 一、导入:(具体内容,具体方法,设计意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新课或复习的每个知识点:(知识点内容,具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结果有多种情况的要有预设。设计有学生活动的要有 具体组织措施,注意事项,有活动评价的方法。) 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A.请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注意正音反馈。B.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荻港 锐不可当 溃退 歼灭 要塞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为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 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未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练习:(练习内容,设计意图,评价方法。)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 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四、总结:(具体方法。 ) 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种新闻体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2)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五、作业布置:(具体内容,完成时间要求。 ) 1.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