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徵,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信
作者: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一个“书”字是人名的最后一个字,“谢中书”是陶弘景的好友,也叫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二个“书”字,指的是“书信”的意思。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解题
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一直深受老庄超脱出世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为功名利禄所羁伴。当他们仕途受挫之时,便委身于自然山水,在如画的千山万水之中寻找精神寄托。
当他们阅尽世间浮华,而出没于秀山明水之间。中国文人可说是中国人中最具闲情雅致的群体,他们在登山临水的过程中,保持着适情任情,闲云野鹤式的生活心境。气夺山川,色结烟霞,文人们把心放在和谐优美的山水中静静地疗伤和抚慰。穷则独善其身,达着兼济天下,他们虽然放浪于山水间,但是并未消极沉沦,而是以自已鲜明个性和卓越才华,来完成自我精神救赎。
古人的山水情谊
陶弘景
南朝人,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
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听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的
赞赏
理解文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都
四季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消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争着
实是欲界之仙都。
指人间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
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再
参与,此处指“欣赏”
它,代“自然之景”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整体感知
2、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四季,晨昏。
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4、这些景物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3、作者是怎样动静结合进行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歇”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渲染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高低,远近)
景物形象: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感官调动:视听结合;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合作探究
动静相衬之美: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2、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再读全文试在文中找一找是如何搭配的。
3、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①山水相映之美: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②色彩配合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③晨昏变化之美: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 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④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的静,流水的动;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全文无一字之虚,无一字之冗。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
总引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四季常景
日夕变景
仰视 高峰入云
俯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
山川中的静景之美
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动景)
感慨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板书设计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文言积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