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7 18:58:02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吗?面对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新课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名时间。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写作背景
作品作者简介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听读课文
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
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将要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思考
游乐
……的人
于是,就
一起
院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疏通文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交叉错杂纵横
原来是
只是,不过
罢了
清闲的人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清澈透明
疏通文意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优美,难以入睡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他夜游的原因。又因被贬黄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
(2)起行——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步于(中庭 )
2、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游的行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侧面描写
竹柏—藻荇 交横 动静结合
比喻
小结:第二小节写月光。 清澈透明 淡雅幽静。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先实写,后虚写, 虚实相生。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清澈透明的世界,映照出他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襟怀。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抒情的句子的?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通达乐观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
一个“闲”字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主旨归纳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写景散文。
第一,两篇文章其中都有“值得语言”的朋友,且题材相似,但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各有不同。
第二,这两篇短文,虽然篇幅短小,但综合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答谢中书书》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之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课堂小结
文言现象
1、重点实词:
(1)解衣欲睡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
(6)相与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盖竹柏影也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欲:想要、打算
(2)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行走。
(3)念:考虑,想到。
(4)遂:于是,就
(5)寝:睡觉。
(6)相与:共同,一起。
(7)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8)盖:大概是。
(9)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3、特殊句式:
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同时也是省略句。
翻译:(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翻译时我们既要注意调整语序,也要补充主语。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月光皎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的点睛之笔(主旨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游承天寺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
1、理解性默写
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四时俱备(四季)
B.夕日欲颓(精神不振)
C.晓雾将歇(早晨)
D.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3、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能以径寸之木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水陆草木之花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由前文的动景转入静景的描写。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耸,水之明净。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表现出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B
B
D
5、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欣然起行         大道之行也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C.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病终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1、2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2、3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A
B
D
1.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课外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