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任务三《新闻写作》方法技巧点拨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任务三《新闻写作》方法技巧点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8 08:4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闻特写》方法技巧点拨(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一单元)
【作文题目】
自选任务:写一篇新闻特写。
【微提示】
1.新闻特写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新闻特写指采用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2.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
发现,新闻特写与消息相比,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
3.新闻特写一定要写出现场感。
选取新闻事件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段予以放大,通过“我”的直接观察,写出某个情景、场面中人们的所言所行,让读者如临其境。
【技巧点拨】
新闻特写指采用特写的手法,以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面的一种新闻体裁。
特写,最初是电影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术语。本意是指在电影中突出地拍摄人的面部或其他局部,一件物品或其局部的镜头。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清晰的视觉形象,获得突出和强调的效果。作为一种写作手法,特写是通过形象的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一般来说,特写有三个特点:一是现场感,就是通过精心的描绘来渲染气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二是透视力,就是要对某些局部作突出地、重点地描绘,使人对事件的过程或人物的风貌了解得更为透彻;三是可视性,就是通过描绘,使读者能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生动画面。
学写新闻特写,要选"点”较小,描述较细,现场回放,形象再现。
这种新闻体裁常常是选取新闻事件中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场面,运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着眼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借助于写作者的现场观察,写作时选“点”较小、描述较细,现场回放、形象再现。
新闻特写常用生动的细节描写、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形成强烈共鸣。
新闻的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展开导语内容、阐述新闻主题、补充新闻事实、交代作者观点的关键部分,它的写作应奔着丰满的目标。
首先,要认识到主体和导语之间存着在前后承接关系。二者总是导语指路,主体走路;导语定调,主体唱戏。可见,导语是“甩手掌柜”,总是扼要地提出新闻主题,叙述新闻事实,并不作具体的阐发和描述。
其次,要明确主体的任务即在于摆出尽可能丰富的新闻事实,并进行完整的描述和扩展,以承接导语、阐发导语所揭示的新闻主题,使之得以展开和深化,充分体现“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从而产生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这样,导语有了主体的支撑,就不会显得空洞无依,而主体也会因为拥有翔实的事实材料和对事实材料的理性概括而变得丰满、厚实、合理,呈现出猪肚之态。
写作者还要本着“叙而有序,论而在理”的精神,遵照常规文章的写作要求在紧扣主题的前提下合理选材,理清脉络,选择恰当的论述方法和叙述顺序,娓娓写来,既不要让主题有所偏颇,又不要让材料旁逸斜出。
新闻是天生呆板的文体,为了增强可读性,写作者有时还应努力突破新闻写法的固定模式,力求做到表达上生动活泼,形象鲜明。
要想写好一篇新闻稿,对于“背景”和“结尾”部分,也不能草率以对。因为背景能够发挥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主题的作用,而结尾能引申和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发掘和提炼本篇新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整篇新闻变得更为完善,更为全面,更有新闻价值。
【佳作示范】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记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
上午,一排排笔直的队伍挺立在文海校园中,警报声接连响起,他们庄严肃立,仿佛回到了八十年前的那一天。
那是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
那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
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八十年了,但我们,依然无法将它忘却。看着那些老照片,同胞们被日寇刺的每一刀,都好像刺在我们心上。悲痛,渐渐涌上心头。
这一天,升旗仪式刚结束,广播里就传出庄重、铿锵、激昂的声音:“同学们,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刻严肃起来,挺直了腰杆,仿佛正在等待首长检阅的士兵一般。每班的队伍排列得整整齐齐,班与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方阵,严整,笔挺,庄重,刚毅。
“让我们为死难者默哀三分钟!”
“呜——”尖锐的警报声响起了,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满脸凝重,仿佛回到了那烽火燎原的抗战岁月,胸中的热血也沸腾了起来。他们知道,不只是他们,亿万中国人都在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致敬!
默哀!
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们!
昔日沸腾的校园,此时寂静无声,甚至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香樟树挺立着,凝视着远方,难道他也在凭吊当年牺牲的英烈吗?方塘清渠旁,一棵白桦迎风不动,只有几片树叶轻轻落下。啊!一向坚毅的白桦啊,你也在为那三十万无辜的同胞而落泪吗?格物小道上,野草疯长,似是刚经过南京同胞鲜血的浇灌,革命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八个字,是我们所有青年学子,是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应当刻骨铭记的。
【点评】
这篇新闻特写聚焦本校发生的公祭南京大屠杀中死难者和革命先烈活动这个新闻事件,选取其中的“肃立”“默哀”场面,描绘了师生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具有较强的现场感、镜头感,把读者带入到活动场景中,也一同受到教育。
写法上,作者交代事情言简意赅,具有消息的表达特点,比如“那是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那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几句话把活动背景交代清楚了;也善于运用描述、渲染等文学手法,比如对香樟树和白桦树的描写,增强了特写的文学性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