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8 10:27: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3、了解白居易诗歌风格。
【师生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钱塘湖吗?
(学生不知道,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哪些呢?
苏轼笔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齐读)夏天的西湖美若西施,那春天的西湖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跟随白居易游览春日西湖。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作者小档案:
名:白居易,字_______号_______,时:_______代
地:河南新郑人
评:现实主义诗人
称:“诗王”“诗魔”作:《_______》《长恨歌》《琵琶行》
二、反复诵读
1、读准字音。请一名同学起来朗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完后,同桌评价,从声音和字音方面。
2、读对节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建议采用四三节奏。(学生齐读)停顿节奏不仅仅是中间断开,还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老师示范读“孤山寺北~贾亭西”,“北”字拉长,延长气息,再示范一遍。师生齐读第二句“水面初平云脚低”,让学生们继续往下读。
3、读好重音。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情感,还要突出重音。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要重读,老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体验,全班齐读中间四句。
4、注意韵脚。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因为押韵。动笔圈出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低、泥、蹄、堤”,押的韵是 i,这四个字就是韵脚。自由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三、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逐句疏通诗歌大意。
【预设】乱花:东一簇西一朵,开的不多,纷繁的花。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2、读诗,要从题目入手。看题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钱塘湖”交代了地点,“春”点出了季节,“行”是诗人干的事情,游览。“行”字贯穿全诗,是本诗的线索。
师:我们现在出行都需要行程卡,我们也给白居易安排上行程卡,途径了哪些地方?快速找出。
【明确】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湖东—白沙堤
3、沿途风景美不胜收,我们来给西湖制作景区牌,方便游客游览。
老师制作的是湖水区(对应诗歌第二句)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重叠低垂。(找一名同学读)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景点:莺燕区和花草区(引导学生概括出),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根据原诗简要介绍其特点。同学们动笔开始写。5分钟后先小组交流,推举写的最好的。【交流】上台交流时,把自己化身成一名小导游,在座的都是游客。比如: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 xxx,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西湖的莺燕区(花草区),这里......
四、赏析探究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千古流传,老师做了改动,你们帮我看看能超越白居易吗?
修改 1:几处黄莺争暖树,谁家飞燕啄春泥。(黄、飞字分别从外形和动态上来写)生:不能换。“早”是从南方早回来的,能够体现西湖早春的特点;“新”新飞回来的,也能体现早春特点。,而换词后,就体现不出早春的特点,所以不能换。
修改 2: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处处、家家都是叠词,节奏感强,而且赵师秀《约客》中也出现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生:不能换。“几处”是几个地方,“谁家”是谁的家,写出了莺燕的数量少,体现早春的特点,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成了仲春时节了,不能表现早春特点,所以不能换。
小结:看来有些字词我们是不能随便修改的。其实呀,古人在炼字锤句时极为讲究,反复推敲,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个“早、新、几、谁”就能引发我们的无限遐想:10天以后,20天以后,这里将会生机无限,所有的莺和燕都飞回来了,热闹非凡。诗人开心吗?用欢快的语气读一下这两句。(一生展示)
2、除了这两句,诗中还有哪些字词也能体现西湖早春的特点?请动笔圈划。 学生动笔圈划,教师巡视。
生 1:“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是开的不多,“渐”渐渐地,程度上限定词,渐渐地使人眼花缭乱,都能体现早春特点。
生 2:“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浅”是矮小的,长的不高的草,“才能”刚刚能够遮没马蹄,也能体现早春特点。
生 3:“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初”字,初次,说明了是早春时节。
三、情感
诗人选取了这么多有代表性的初春景色,借此想要抒发什么情感?怎么看出来的?生:“最爱湖东行不足”,最爱,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追问: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生: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 带着这份喜爱,自由再读这首诗。 推荐一名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展示读。
五、比较阅读
清代曾慥说过: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什么意思呢?(一生答)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齐读他的另一首《暮江吟》。
(一生简要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个字或那句话?
生 1:我喜欢“半江瑟瑟半江红”,写的很美,江水还有两个颜色,一半碧绿,一半红,说明诗人观察很仔细,仅仅抓住景物特点。
生 2:我喜欢“可怜九月初三夜”,一个“可怜”写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和这节课学的《钱塘湖春行》在抒情方法上相似。
生 3:我喜欢“一道残阳铺水中”,用“铺”字不用“照”,形象地写出了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
小结:是呀,白居易的诗题材广泛,通俗易懂,让我们课后搜集他更多的诗歌,去爱上这位诗王!
六、作业必做:
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选做:拿起手中的小画笔,把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处西湖美景画出来,并配上相关诗句。最后,祝愿同学们在诗歌的旅途中,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锦!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绘西湖早春景象,赞美了生机勃勃、风光秀丽的大自然,表达了寄情山水、派排遣忧郁的复杂情感。
B.紧扣诗题写钱塘湖,句句写行游中的观赏,展示的犹如一组移步换景画面,让人应接不暇。
C.精选西湖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
D.远近描写,俯仰结合,详略得当,首尾呼应,布局井然。
3.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
【参考答案】1.C 【解析】C 项,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春花正在开放,小草刚刚没过马蹄,而不是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翠绿如茵的景象。
2.A【解析】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无“排遣忧郁”之情。所以 A 项有误
这节课和我配合的是别班的学生,总体感觉孩子们还是比较配合的,各个环节参与度还是挺高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也还不多,尤其是中间排的一个女生和最前排男生以及最南边的一个男生。他们求知的眼神一直跟着你,让你时刻想把这节课上地更精彩。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这堂课之所以能够和孩子们极好地配合,得益于老师的精心设计,在环节的处理上能够站在学生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问题设计层层推进,不至于一个大问题出现,孩子们束手无策。再者,老师能够深入到学生中间,拉进和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们没有丝毫的压力,一直紧跟老师节奏。本节课的亮点是:
1、在简介作者时,老师制作了一个简单的人物小档案,不是直接出示作者简介,也不是让孩子们课前搜集。展示了名、时、地、评、称、作几个方面,让孩子们第一眼就感觉比较新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出示人物小档案时,设置了几个空格,需要自己补充,这就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一点难度,需要自己的知识储备或是细心从课本注释中去寻找,加深了孩子们对作者的印象。
2、梳理诗歌内容时,融入了当下流行元素——行程卡。本首诗是以“行”为线索,绕湖游览,途经了好几个地方。给白居易安排上行程卡,既给孩子们冲击感,又能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梳理诗人的行踪,一举两得。
3、赏析探究环节,一改之前的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赏读,而改成老师换字,让学生赏读,看看老师的水平能否超过白居易。孩子们一听要判断老师的水平,立刻来了精神头,立马就发现了改字不合适。而且还能说出不能更换的理由。采用了两次换词,抓出了诗句中的关键字词点,让孩子们充实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而且较以前的自由赏析法,孩子们更能有针对性地赏析字词,不失为本堂课比较成功的一个环节。
4、学习古诗词,诵读是基础,也是重点。在理解诗文内容之前,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每个孩子的朗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孩子们读诗也越来越有感觉,充满了浓浓的诗味,这也为后面的每个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
1、因为本节课用的不是自己的学生,而是其他班级的孩子,课前沟通少了点,导致一开始的时候,和孩子们的互动,缺少了一定的默契。
2、课件制作方面,由于时间紧张,课件检查不细致,导致课件“感神韵”环节出现了一点小失误,应该是“读好重音”,结果成了“读好节奏”。以后的课件制作中,一定严格检查,不能出现丁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