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古体诗(唐以前)
近体诗(唐以后)
四古 五古
七古 乐府诗
绝句 共4句—五绝、七绝
律诗
诗歌按形式可分为(体裁):
《观沧海》
律诗
文学常识
律诗,形成于唐初的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七言律诗(每句七字)
五言律诗(每句五字)
律诗
首联(1、2句)
颔联(3、4句)
颈联(5、6句)
尾联(7、8句)
律诗
每首律诗有八句
2468句要求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野 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押u ī韵
律诗二三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对仗
即对偶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从体裁:五言律诗
从题材:山水田园诗
“野”的意思:
“望”的意思:
诗人在野外向四处眺望。
解 题
郊外,村外
看,往远处看
王绩:初唐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性高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
作者简介
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写作背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ɡāo
xǐ yǐ
dú
qín
读准节奏
野 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理解诗歌
归依
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东皋:
交代地点
1、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
——潘岳《秋兴赋》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象征归田隐居
东皋?
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薄暮:
望:
交代时间
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徙倚:
欲何依:
交代作者心情,融情于景,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用典,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不得志的迷茫、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译文: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落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译文: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远景 静态
近景 动态
对偶
白描
颔联颈联是从哪些角度在写所望之景的?
写景
写人
相视,互看
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化用典故,这样写有何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不得已辞官隐居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用典
结合首联和尾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首尾呼应,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内心的彷徨;尾联写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寄托避世退隐的愿望 。
主题概括
这首律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彷徨、孤独、苦闷的情怀。
野 望
苦闷彷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叙事 抒情
远景 静态
近景 动态
抒情
惆怅孤寂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1.理解性填空。
(1)运用白描,写静态的远景,侧重宏观描绘的诗句: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2)写动态的近景的诗句: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3)交代时间、地点、作者心情的诗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4)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只好追怀古代隐士,抒发了彷徨、孤独、苦闷的情怀的诗句: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2.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