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单 元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 五 单 元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9 14:3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3.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近代史和革命先烈们的光辉业绩。
【情境导入】
1949年9月30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提议将“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在天安门广场”,这个意见得到代表们的一致赞同。9月30日,闭幕式后全体代表在北京天安门外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词,毛泽东主席宣读碑文后,亲自执锨铲土,以表对先烈的崇敬。碑文是毛泽东撰写,周恩来手书。碑文为:“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跟着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走近人民英雄纪念碑。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砌(qì)       瞻仰(zhān)(yǎng)
丰功伟绩(yì) 镏金(liú)
幅(fú) 上溯(sù)
重幔(chóng)(màn) 小庑殿顶(wǔ)
窖坑(jiào) 逾越(yú)
天堑(qiàn) 老巢(cháo)
髻子(jì) 不朽(xiǔ)
2.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点题开头,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词、碑文以及十幅浮雕等。
第一层(2~3)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模和质料。
第二层(4~5)介绍纪念碑的结构、碑心石上的题字和碑文。
第三层(6~10)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11)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呼应开头。
二、深入研究——理清思路
1.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总—分—总”的结构)
2.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提问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的面前的 请从第2至5段中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
明确:作者采用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主要是由远到近的参观顺序),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顺序说明的: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提问2:来到第二层平台仔细瞻仰,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
明确: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主要是空间顺序)
提问3:请同学们思考:既然文章第4、5两段是按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在写,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 “大碑座”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 这样写是否混乱
明确:不混乱,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的。
提问4:文章第6~10段,详细介绍了大碑座上的十幅浮雕,这一部分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按照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时也是按照事件的历史顺序介绍的。
3.归纳总结
全文主要以作者瞻仰时的地点为顺序,介绍纪念碑以空间顺序为主,介绍浮雕时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对象特点
1.研读第7~10段,捕捉具体印象。
明确:
先独自寻找要点(方位、事件、时间、意义),小组讨论,在班上作简要概述。
第一幅:东面,“销毁鸦片烟”,1839.6.3,“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第二幅:东面,“金田起义”,1851,“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第三幅:南面,“武昌起义”,1911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第四幅:南面,“五四爱国运动”,1919.5.4,“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第五幅:南面,“五卅运动”,1925.5.30,“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
第六幅:西面,“八一南昌起义”,1927.8.1,“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第七幅:西面,“抗日敌后游击战”,抗日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八幅:正面,“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解放全中国”。
第九幅:正面左,“抬担架”“运军粮”“送军鞋”,解放战争,“支援前线”。
第十幅:正面右,“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解放战争,庆祝胜利。
2.阅读第2~5段,思考:文中通过哪些语句来说明纪念碑的特征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雄伟——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17 000余块坚硬的花岗岩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装饰花纹,象征着……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作用:更具体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
3.阅读碑文,说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时间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几个历史时期的英雄
明确:
三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
一千八百四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师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示例1:第1段中的“落成”“瞻仰”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可以吗
明确:“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段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示例2:“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
明确:用数字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2.讨论:
(1)学生对“武昌起义”画面和“五四爱国运动”画面进行比较阅读。
(2)讨论在介绍顺序和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同:都描写起义场景
异:武昌起义 先绘画面后写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 先写意义后绘画面
好处:笔法灵活,同中有异,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3.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明确: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第2、4段,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3段所说的建碑意义,分别是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五、拓展延伸
从紫金山南麓的巍巍中山陵,到俯瞰岷江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再到香山红叶中的双清别墅,神州大地上分布着众多与百年以来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建筑,他们共同构成了一部无比恢宏、无比厚重的凝固的史诗。
课后,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你熟悉的一座,搜集资料,尽可能实地探访,了解它的建筑特点、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借鉴课文的写法向同学们做些介绍,并利用互联网发布文字或音、视频作品。
附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