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手法,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藤野先生》一课时,鲁迅先生说,日俄战争期间,俄国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皇帝的信,开首便是一句:你改悔罢!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你知道这位托尔斯泰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他长什么样 他身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他。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理层次
1.本文是茨威格为列夫·托尔斯泰“绘制”的一幅肖像画。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依据刻画的角度,本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重点刻画的是哪个角度
提问、明确:
第一部分(1~5段):细致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对非同寻常的眼睛。
重点刻画的是托尔斯泰那对非同寻常的眼睛。
2.教师小结:
二、合作探究——析内容
1.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1)①须发:脸庞多毛、胡髭浓密。
②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③表情:忧郁、消沉、愚钝、压抑。
④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⑤身材:矮小敦实。
⑥访问者的失望之情。
(2)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表达效果: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凸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请同学们观察托尔斯泰彩色插图,根据对文本的感知,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
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外貌平庸丑陋,多毛、浓胡须,普通、平凡。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找出代表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①“颇有长者风度”“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②“长相平平”“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2.精读第二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明确: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可以概括为:①目光犀利;②目光蕴情丰富;③眼睛有威力;④赞美犀利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遭遇。
(2)找出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语句并说说作用。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学生研讨后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①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中有句话可以为此做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②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其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中止。
(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的异同点是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
相同点:都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同点:第一部分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第二部分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收到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重点研读——深理解
请同学们小组内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福
(3)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受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 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教师提问、引导、明确:
(1)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托尔斯泰的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在《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2)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于途中。
(3)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作者以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四、本课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拔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