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 诗 五 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在古代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唐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使中国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野 望》
【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是否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呢 唐代诗人王绩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野望》这首诗。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读准重音、节奏,大体理解诗意。
2.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明确: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他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三、拓展延伸
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有何异同
明确: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同样是田园诗。但其风格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而《归园田居(其三)》则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回归自然的自由与欣喜。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总体都是一种质朴自然的风格,但在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上却是不同的。王绩是“出走者”,落寞于曲高和寡,高蹈孤立;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附诗: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三大历史名楼吗 (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这三大名楼无一例外地因为杰出的作品而名声大震。滕王阁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名垂青史;岳阳楼,既有大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又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声名鹊起;黄鹤楼因为一首令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崔颢的《黄鹤楼》而名传千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强调注意节奏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2.主旨思想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触景生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的思绪。
二、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两句 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是哪两句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明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五、六两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5.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的漂泊在外,带来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6.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该诗不仅写景,而且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7.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明确:示例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示例2: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示例3: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它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示例4: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江上烟雾迷蒙,仿佛人间仙境。
三、拓展延伸
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 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四、本课小结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附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情境导入】
同学们,盛唐时期中国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出使人在什么情况下出使 结果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深入探究——诗文赏析
1.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的认识。
讨论,明确: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第一,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第二,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提问: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明确:
“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直”“圆”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三、拓展延伸——自然风光
自古歌咏娇艳美景,皆有诗画两途,谓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请你写出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词名句。
交流,明确: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四、本课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诗人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飞,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情境导入】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十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这首早年的诗歌。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抒发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写出浓浓的乡愁。
二、深入探究——诗文赏析
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明确: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赏析,明确: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映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三、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试比较《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不同:《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出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本课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时,我们仿佛置身于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游一带,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读诗是一种很好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味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
附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情境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在天上天堂最美丽,在人间苏州、杭州最美丽。说到杭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西湖,今天我们学习的《钱塘湖春行》就是白居易游览西湖时写下的名篇,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下面,我们就随着白居易去西湖赏玩一番。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梳理诗意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对语气、语速、语调及节奏的把握。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歌。
明确:
1.本诗的朗读节奏如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主要内容: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上,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眩神迷。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1.通读全诗,从中归纳出诗人的游踪。
明确: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到白沙堤。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明确:早莺、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3.如果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明确:“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诗歌——字斟句酌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品析: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品析: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品析: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此联和颔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本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品析: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四、多元智能——拓展延伸
请列举一首赞美西湖的诗并略做赏析。
示例: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写杭州西湖的山光水色,这首诗堪称绝唱。诗人以古代美女之美来比喻西湖的奇丽景色,西湖不论是晴天还是雨景,就如淡妆浓抹的美人一样,总是展示出它美的魅力。这种奇巧的比喻,写出西湖的形象之美,令人向往。
五、本课小结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