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背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背影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9 14:4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四 单 元
第14课 背  影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手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体会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父亲的《背影》。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给重点字词注音,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 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3.朗读课文,理清结构,说说本文表达了什么中心。
明确:
1.交卸(xiè)  奔丧(sānɡ)  狼藉(jí)
簌簌(sù) 琐屑(xiè) 赋闲(fù)
颓唐(tuí) 差使(chāi) 蹒跚(pán shān)
妥帖(tuǒ) 拭干(shì) 举箸(zhù)
2.这篇散文的线索是“背影”,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作者奔丧完毕,父子二人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3.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回忆往事。追述送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第7段):照应开头。别后思念。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二、研读探究——品析背影
1.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是什么时候的背影。
学生读文后,明确:
作者四次写到背影:
(1)开头“最不能忘记”背影;
(2)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
(3)父子告别混在人群中的背影;
(4)结尾读父亲来信泪光中浮现背影。
2.再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用“我看到了一个   的背影”说话,并说明理由。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示例一:我看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背影。因为作者开篇点题用“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交代了本文的叙事线索,表明了背影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文章结尾,读到信时,又浮现出父亲的背影,背影令人难忘。
示例二:我看到了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因为“望父买橘”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用“蹒跚”这个词写父亲走路的姿势,用“攀”“缩”“微倾”表明父亲过铁道的艰难,所以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示例三:我看到了一个坚强自信的背影。因为作者的家里现在正是“祸不单行”的时候,情与境使作者“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虽然在内心哀伤苦痛,却很平静地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一位阅历深厚并具有相当自信的长者的坚忍,是一种面对困难时无比的坚强。
示例四:我看到了一个让人不舍的背影。因为文中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体现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留恋与不舍。
三、品读课文——体味深情
同学们,刚才我们品析了文章中的“背影”,“背影”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文章的聚焦点,父子之间的款款深情,都倾注在这一次次的背影之中。下面让我们通过“背影”进一步体味父子之间的深情吧。
1.体味父对子的爱。
(1)教师提问:这四次背影的描写哪一次最具体、最感人
学生回答:第二次(望父买橘)。
(2)模拟父亲买橘的情景,深入体会父亲的不易。
教师引导:请大家先来观看一场同学们的表演。
①人物:请一位和“父亲”的身材相似的学生来进行表演。
②道具:两张桌子。一张为铁道,一张为月台。
③表演:让一个学生先坐在桌子上,慢慢探身下去,再走几步,缓缓爬上月台。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然后找出文中描述这一情节的语句,自己加以朗读,仔细体会。
再请一位朗读较好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内容,表演的同学再表演一遍,其他同学仔细感受。
(3)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表演,再对照文中的描写,你能体会出父亲买橘的艰难吗 文中是通过哪几个词语来体现的呢
学生思考后明确:父亲买橘的艰难是作者通过“蹒跚”“探”“攀”“缩”“微倾”等词语表达出来的。
教师小结:这段感人的动作描写,折射出了伟大的父爱,感人至深。
(4)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艰难的动作,体会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其实,文章中,虽然父亲的语言不多,却也蕴含着深厚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深入体会。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后明确: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是在宽慰儿子,实际上,这时最悲痛的人是父亲,但是父亲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父亲对儿子是多么体贴入微啊!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能否顺利到达北京。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这是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教师小结: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这些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2.体会子对父的爱。
教师引导:同学们,朱自清的老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父爱的无私与伟大,他对儿子的爱毋庸置疑。那么作者对父亲又是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回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并进行适当分析。
师生交流,明确: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思念父亲)
   ↓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自责)
   ↓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的泪)
   ↓
“我的眼泪又来了”(惜别的泪)
   ↓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的背影”(思念的泪)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经典的美文,这是一首亲情的赞歌,父与子之间深沉的感情感人至深,令人难忘。
四、回读课文——疑点探究
请同学们回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文章的第2、3段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些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3.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或“买橘子”好不好 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明确:
1.不是多余笔墨。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2.作者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是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呈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3.不好。作者抓住父亲的特征——“背影”,不惜笔墨,细致描画, “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写照,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能集中表达作者的感情、父亲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1.你有和作者相似的体验吗 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和心理活动。
鼓励学生坦诚叙述自己和父母之间有过的不理解
和矛盾,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达到增进学生和父母理解沟通的目的。
2.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并鼓励学生把这些话说给父母听,达成双方的共同理解。
六、本课小结
同学们,朱自清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把目光悄悄移向他们、感恩他们,那么我们将慢慢变成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