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
D.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
解析:除B项涉及的作用外,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还包括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
答案:B
2.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 )
A.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B.测量范围大
C.手段多,获得信息量大 D.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解析: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基本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再结合本题的题干不难判断出D项正确。
答案:D
3.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卫星云图制作的过程是,先利用卫星在高空获取大气中云层的分布状况,然后将其作为信息源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未来的24小时或48小时云系的移动和发展作出预测,最后根据其影响的地区做出天气预报。
答案:A
4.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作用的连续性表现在( )
①灾前预警 ②灾中跟踪 ③灾后评估 ④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A.①②③ B.①② C.③ D.④
解析:四项都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连续性表现在①②③。
答案:A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据此完成5—6题。
5.自然灾害监测的主体包括( )
①世界级监测机构 ②国家级监测机构 ③地区级和基层社区机构 ④多种自然灾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④
6.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的是( )
①气象灾害 ②地质灾害 ③水文灾害 ④生物灾害⑤气象雷达 ⑥基层社区
A.①②③④ B.⑤⑥ C.①③ D.①②③④⑤⑥
5—6.解析:只要熟悉教材图3.1,不难看出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各级组织。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是各种自然灾害。
答案:5.A 6.A
7.在我国1998年的洪涝灾情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的监测网有( )
①气象监测网 ②地震监测网 ③水文监测网 ④海洋监测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洪涝灾害与天气和水文状况有直接关联。
答案:C
8.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
C.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D.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解析: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答案:C
9.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评估中共有的作用是( )
A.动态监测 B.成因分析
C.动态模拟 D.灾害评价
解析:四项都属于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评估中的作用,遥感只起到动态监测的作用。
答案:A
10.遥感技术和GIS技术二者优势的结合,可以实现( )
①灾前圈定危险区,指导防灾 ②灾中作出损失评价,指导救灾 ③灾后能对灾害损失作出快速评价 ④二者结合可实现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达到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等功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11.下面对自然灾害防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包括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
B.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灾害和损失为目的
C.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中进行防御
D.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属于非工程性防御
解析:自然灾害防御应该在自然灾害发生前进行。
答案:C
12.关于中国在非工程性防御方面所做的工作,正确的是( )
A.1990年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B.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计划(1998—2010年)》
C.制定了《洪水灾害防御法》等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
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答案:D
我综合 我发展
13.对长江流域洪灾进行监测的理想技术手段是( )
A.应用遥感技术 B.人工监测 C.水上快艇监测 D.航空目测
答案:A
14.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与人工监测相比,其优点是?( )
①获取资料快,可及时地进行动态分析 ②受地面的限制少,可避免人员的伤亡
③获取信息量大 ④探测的范围广,可在客观上进行监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5.建设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
A.改变地表环境
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的直接相遇
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
D.以上都不符合
解析:格栅坝可以使水流下泻,但能够阻隔泥石流中的大块物质冲击村庄、交通线等。
答案:B
16.读下列材料和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方面的应用范围是广泛的。如水资源调查、水资源动态研究、冰雪研究等。例如:青藏高原的高山冰雪覆盖区及新疆、内蒙古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漠地带,人们难以到达,利用遥感技术有助于掌握这些地区的冰雪消融以及江河湖沼的分布、面积、水量、水质、水文资料等。
下图是根据卫星遥感影像绘制的某地区的平面图(A)和该图中的河流R的纵剖面图(B),而表中的气候资料则是平面图中P地的多年平均观测结果。
A
B
月份
1
2
3
4
5
6
月平均气温(℃)
-7.3
-2.5
5.3
11.7
16.7
20.5
月平均降水量(mm)
0.5
0.6
2.5
6.0
13.0
11.0
月份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22.4
21.0
15.9
9.14
1.6
-5.7
月平均降水量(mm)
19.8
28.5
17.0
9.0
1.6
0.5
(1)运用遥感技术对该地区探测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信息量大。
(2)根据表中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地区属于__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河流R的主要水源补给形式是_______________补给。
(3)遥感资料显示,近年来山区农林面积不断缩小,河流R的水量不断减少,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主要人为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还表明,近年来该地区侵蚀高山上的雪线在升高,作出此判断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5)导致雪线上升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探测范围大 获取资料快 受地面限制少
(2)温带大陆性 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降水
(3)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增加 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
(4)对比分析不同时期该地区的卫星影像资料
(5)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17.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 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 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二:2002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材料三: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_______ (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_______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3)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4)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5)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第(1)题,我国东部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大,水旱灾害严重,尤其是东部平原区。泥石流、滑坡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第?(2)题?,沙尘暴的形成有其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西部有大片荒漠、半荒漠地区,气候干旱少雨,以及冬春季常有强劲的西风和西北季风。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土地沙化。第(3)题,针对沙尘暴的形成机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营造防护林体系来防风固沙,减弱风力;退耕还林、还草、还牧,降低载畜量等来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第(4)题,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水平目前尚处于预报阶段。
答案:(1)东部平原区 地质 治河(或治水) 生态环境
(2)自然原因:西部有大片荒漠、半荒漠区,气候干旱少雨,冬春季常出现强劲的西风和西北季风。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土地沙化。
(3)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轮牧等。
(4)C
(5)提供图像数据资料、跟踪监测、预报等。
18.读“我国山脉和部分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画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据图分析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形和气候之间有什么关系。
(3)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和突发性,原因是什么?
(4)在我国西南地区应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答案:(1)略
(2)从地形来看,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地区;从气候条件看,多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地区。
(3)西南地区地处阶梯交界处,地形复杂,坡度大;地处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石破碎;降水多,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植被、地形破坏较大。
(4)加强灾害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学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基本知识】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 、区域及 等各级组织,通过 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 、灾中跟踪、 以及提出 。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 、实时性好和 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 、 和 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 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 、 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
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 和 分析,具有空间定位、 和 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
对自然灾害进行 、 、 、灾害损失调查、 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
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 和 、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 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参考答案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国家 地方 不同平台
2.灾前预警 灾后评估 减灾决策方案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获取速度快 动态性强 多波段 多时相 全天候 瞬间变化
2.水灾 火灾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综合处理 空间数据 定性 定量
2.预报预警 动态监测 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 灾情评估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减灾规划 防灾法律 公众减灾教育
2.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
2.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3.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说明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教 具:多媒体投影仪及挂图、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情景设计
空间信息技术,特别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等在自然灾害的监测、管理、预测、预报和预警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防灾减灾、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手段。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阅读 图3.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①自然灾害的监测机构,从范围的级别来说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一级的,小至县、乡、镇等各级监测机构。
②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从地球外的各种卫星,大气层中的飞机,地面上的雷达、观测站,海上的船只等平台进行监视(这一环节属于遥感),再将数据通过各种接收站传送至专门机构进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这一环节属于地理信息系统)。
③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范围广泛,对发生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检测。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盖度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
学生阅读后,了解即可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 500多个水文站、1 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气象、水文等监测网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的洪涝灾情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阅读
①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建立的时间、监测系统组成、监测范围及主要作用。
②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对于海洋相对陌生,沿海地区通常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意义重大。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探究活动
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于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
阅读
图3.2 1990年发生在太平洋上的第15号台风的卫星影像
图3.3 1998年长江洪水九江段决堤遥感图像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到以下内容:
①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对受灾面积和范围进行估算和预测,从而为抢险和救援提供了线索和数据。
②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到GIS在分析和确定灾害的类型、灾害的发生原因及将来的变化趋势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设计活动
你对RS和GIS在灾害监测中的运用了解多少?请点击有关网站,下载一些资料,互相交流。
设计步骤:
1.先熟悉RS和GIS是哪些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们对应的中文含意又是什么。
2.有一台能联网的电脑。
3.通过几个优秀的搜索引擎(如http://www.baidu.com或http://www.google.com等),输入相关词汇(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防灾减灾、自然灾害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多试一些关键词,会有不同的搜索结果。
4.将查到的有关信息保存或打印出来,在班上互相交流。
学生自学课本,掌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自然灾害防御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①制定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等),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
②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把减灾规划纳入国民
经济发展规划的整体之中。
③利用多种媒体通过多种方式,分别针对社会民众、军队、武警、政府官员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有效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根据课本内容列表总结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阅读:
图3.7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
图3.8建设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
①我国有多处防护林工程(防扩林工程又称大地绿色工程),属于第一类“改变地表环境”,通常布局在海洋带、北方风沙区、山地水土流失区以及人口稠密的平原区。
②我国东南沿海的防潮大堤以及防御滑坡泥石流的格栅坝属第二类“阻隔或控制灾害与财产、人口等的直接相遇”类;
③不同库容的水库及抗震系数较高的城市建筑等,都属于第三类“改变财物特性,提高抗灾性能”。
教师总结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活动设计
组织一次以“自然灾害与我们”为主体的演讲比赛。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复习所学内容,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是可以监测和防御的,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使学生初步建立减灾意识。
设汁步骤:
1.确定时间(例如50分钟)和演讲的人数(可有8~10位同学)。
2.将学生分成几组,并确定每组的演讲主题(可自定题目)。例如:
(1)自然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2)人类扮演什么角色——改善环境,减少和降低灾害的损失;还是破坏环境,促发和加剧灾害的损失?
(3)自然灾害对人类是有害的,它有有利的方面吗?
(4)面对灾害,我们学生可以做什么?
(5)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投身于减灾事业。介绍一些从事减灾事业的科学家或普通工作者。
3.各组分头准备演讲稿和推选演讲人(如果需要,老师可提供帮助),时间为一周。
4.演讲比赛开始,可请有关老师和领导参加,进行评比。
5.将各组演讲稿编订成册,进行宣传。
板书设计
§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作用:
2.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
2.应用范围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概念:
2.作用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课件27张PPT。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1、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以及世界和我国的发展情况,
2、认识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3、了解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认识防灾与减灾的重要性。学 习 目 标(一)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三个核心内容:谁来测、怎么测、测什么 一、 自然灾害的监测(一)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三个核心内容:谁来测、怎么测、测什么 一、 自然灾害的监测2、作用:
灾前预警
灾中跟踪
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二)RS和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遥感的概念与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 (二)RS和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遥感的概念与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
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
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
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2、GIS的概念与功能 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
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
定量分析的功能。灾前---能事先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
灾中---能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灾后---能对灾害损失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从而对减灾作出贡献。 3、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结合 请判断:
河流流向;
找到交通线;
找出村镇。请对本地区受灾后的状况进行描述、评估1号地区2号地区3号地区4号地区滑坡,河道堵塞,道路中断 房屋损毁河道堵塞,道路中断房屋损毁1、如果你是一名救援人员应最先赶往哪里?并说明理由。4号地区(县城)
因为县城人口最密集,减少人员伤亡是抗震救灾的首要任务。堰塞湖是地震后破坏力最大的次生灾害之一。地震引发的大规模山体滑坡,形成一个大坝,堵截河谷和河床后蓄水,水位被迫抬升,形成湖泊,这就是堰塞湖。图示地区1--2、2—3、3—4、4—5各河段形成堰塞湖,哪个对下游的威胁最大?为什么?1--2段
因为河流的流向是1--5的方向,而2处的补给水量继续增多,地势又最高,所以对下游的危害很大。二、自然灾害的防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工程性防御措施 一是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二是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三是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减灾管理、减灾教育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
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阻隔或控制灾害人口、
财产等的直接相遇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
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岩土体改造工程修建防洪大堤植树造林加固房屋兴建水库建立护坡工程将自然灾害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内容与举例用线连起来改变地表环境典例分析1、图中措施属于灾害防御中的_____性防御措施。2、从图中可以看出的自然灾害是_____和______,此工程可以______________从而保护人口、财产安全。3、从图中的自然灾害在我国_____地区分布最典型,试从地质、地形、气候条件加以分析。工程滑坡泥石流阻隔或控制灾害人口、西南财产等的直接相遇地质: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震频发,岩石破碎;
地形:山区地形起伏大,岩石风化严重;
气候:夏季多暴雨。自然灾害的监测 与 防御RSGISGPS获取
信息数据
分析空间
定位措施目的依靠 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四大圈层的自然灾害灾前:圈定危险区,指导防灾;
灾中:实况监测,指导抗灾;
灾后:快速评价,指导救灾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