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课文分析: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死于安乐
事实
正面
论人
反面
论国家
天将大任
(思想)
(生活)
(行为)
例举舜、傅说等六人事例
道理
人恒过
改
作
喻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1、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
孟子生平(略)
孟子仁政的政治主张
天时 、地利、人和的含义
2、本课学习目标
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导入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请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整体认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章思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第二部分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精讲讲练
第1段
(1)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2)文章开头列举的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排比举例
精讲讲练
第2段
1、第1段和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自然段归纳出了第1段的结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将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
2、本段中“曾益其所不能”是指什么
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动心忍性)。
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降大任)。
精讲讲练
第3段
1、本段怎么从个人论述道国家管理的?
个人:常常处在困境,痛定思痛,才能不断奋发 ;
国家:国无忧虑则往往容易遭到灭亡的道理。
2、在国家治理上作者持有什么态度?(用原文回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本段的论证方法是? 正反对比论证
个人:逆境出人才(正面);
国家:国无忧患易导致灭亡(反面)
精讲讲练
最后一段
作用: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独立成段,观点鲜明突出。
此类归纳: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
发闾左谪戍渔阳
----兴起,被任用
---- (花)开放
----表露,表现
----征发
发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都
----国防
国
词类归纳: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佛士。
词类归纳:词的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
例如:劳其筋骨
使他的身体劳累
拓展延伸
1、逆境出人才的例子有很多,如: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等,那么顺境出人才的观点你可以举出什么例子?
2、逆境出人才固然可敬,顺境出人才呢? 你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