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燮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15 白杨礼赞
蕲春县白水中学 雷晴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著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作者简介
本文创作于1941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北方军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只能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1、作者眼里的白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填空:好一棵 的白杨树!
(如:倔强挺立、挺立、力争上游……)
一、通读课文,初识白杨
2、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哪个词语呢?
不平凡。
方面 体现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贫瘠、恶劣)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 淡青色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坚强 不屈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生长环境
外在形态
内在气质
听读第5段,以声赞形(找出朗读的停顿、连续、重音、语气渐弱、语气渐强)
朗读标记法:
停顿/
连续- -
重音.
语气渐强<
语气渐弱>
二、品读课文,声赞白杨
现在,请把自己想象成一棵白杨树,高声朗读,感受白杨外在形态的不平凡。
三、悟读课文,探究白杨
共同点:
1、两者都坚强不屈(当时正值抗日时期,北方是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农民和哨兵面对敌人迎难而上,毫不畏惧);
2、两者的生存环境都十分恶劣;
3、两者都一样的普通而不平凡。
读7—8段,合作探究: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有哪些共同点?
方面 体现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 人:农民、哨兵、精神
生长环境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贫瘠、恶劣)
外在形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 淡青色
内在气质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坚强 不屈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陕甘宁边区:面临日寇、敌伪的“扫荡”
正直
团结
进取
质朴
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4个反问句告诉我们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呢?
白杨象征着北方的农民,象征着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还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
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农民
哨兵
精神
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作者实写白杨树,其实是在写人,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叫象征,那什么是象征呢?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就是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写法探究
主题思想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五、拓展延伸,致敬白杨
礼赞——身边的白杨树
难道你又不更近一点想到……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具有白杨精神的人?
难道你就不近一点想到朴实无华、任劳任怨的环卫工?
难道你就不想到守卫我们国土的边防战士?
难道你不想到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乡村教师?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风雨无阻、傲然挺立的
交警
作业: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一事一物总关情,试试看:梧桐、落叶、雄鹰、蜗牛、海鸥等形象可以象征什么?(任选一项写一段话,可仿照课文进行仿写练习,也可自由发挥。)
我赞美梧桐(落叶,蜗牛,海鸥……),我眼里的梧桐……,我心中的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