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新课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历经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才幸免于死被贬黄州。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押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却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与苏轼共赏月色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翻译、背诵课文。
3、品析简洁、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进行赏析,画出作者的心情变化的语句并作分析。
4、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的具体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走近作者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苏轼志趣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苏轼共赏月色
遂 寝 与 藻 解衣
荇 横 柏 吾
wú
ji
zǎo
yǔ
qǐn
suì
bǎi
héng
xìng
字词积累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解题—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院子里
共同,一起
于是,就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疏通大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形容水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张怀民、作者
起因:月色入户
经过:寻张怀民
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整体感知
1、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2、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是他夜游的原因。又因被贬黄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
游踪:起行——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步于(中庭 )
3、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游的行踪。
4、第二段写什么景?怎样的景?仅仅是写景吗?
第二小节写月光。
清澈透明 淡雅幽静。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清澈透明的世界,映照出他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襟怀。
5、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记叙(1-3句)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描写(4句)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抒情(5-7句)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6、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成积水,把松柏的影子比成水草,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表现出作者光明磊落,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高手。
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月影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全文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分析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变化?请简要分析。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
(喜悦、兴奋)
“念无与乐者”
(郁闷、孤寂)
“相与步于中庭”
(宽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欣喜、悠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旷达、乐观)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4、全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能表现友情的句子,说说理由。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6、品味“闲人”的含义?
5、找出文章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夜和竹柏都是平常之事,只有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才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无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和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乐观、旷达的态度。
7、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行踪,描绘了一幅月光图,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做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8、概括文章中心。
作者此时遭贬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 “赏月” 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作者身处逆境,却不为所动,依旧欣然面对生活,因而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9、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心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1、调动你的语文积累,写出吟咏月亮的诗句。
拓展延伸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结合苏轼的相关经历或作品,你对苏轼有怎样的了解?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
苏轼就是这样的乐观与旷达,无怪乎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月下的漫步者,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我们学习苏轼的诗文,更要学习他的为人,把乐观旷达融入心胸,既可月下漫步,深得其乐,也可不惧忧患,一笑置之。
两文表达的感情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微妙的感情。
两文行文风格不同:《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给读者散淡自然的感觉。
两文作者之不同:陶弘景是个追求自由的隐逸者,他热爱山水,不慕名利,拒绝做官,隐匿山水之中陶冶性情;苏轼身处人世间,乐观豁达,积极排解生活中的不如意。他认识到人更应用一种旷达的心境去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3、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文不同。
1.下面各句中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起:起床
B.念无与为乐者 乐:快乐
C.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空白 (清澈)
D.水中藻、荇交横 交:交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元方入门不顾
B.解衣欲睡/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肃遂拜蒙母
D.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当堂练习
C
C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庭下如积水空明”虽是一种错觉,却以巧妙的比喻传神的描绘出奇幻的月夜景象。
C.全文记述一次夜游的全过程,记述了所见所闻和所感,既歌颂了患难之中的真挚友情,又抒发了赏月的欣喜,还道出了“境由心生”的哲理。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C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B.作者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多的无限感慨。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虚实相生,一正一侧,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B
①.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②.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③.全文主旨句是:
④.作者夜游的原因是:
⑤.表现作者郁闷孤寂的句子是:
5、理解性默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寺院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贬谪中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1、背诵全文。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3、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写景:月色——如水—— 清澈
竹柏——藻、荇——透明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抒情: 人生的感慨、 漫步的悠闲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