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 ,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 ,被人称为“ ”。有
传世。与 、 并称为“三李”。
一、诗人简介
长吉
“奇才、鬼才”
诗鬼
《李长吉歌诗》
李商隐
李白
二、背景介绍
关于此诗背景,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三、雁门关
思考
结合课前预习及刚才的背景分析,你觉得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写生活?写雁门关的景色?还是写游览雁门关的旅程?
写战争状况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朗读,并划分节奏
cuī
lín
yān
zhī
zhòng
xié
jiǎo
juǎn
思考
读完古诗后,你看到了何种场景?
(请自主翻译或者小组合作讨论,疏通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
声不起:声音不响。这里指鼓声低沉。
玉龙:宝剑的代称。
※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墙,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正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五、解诗意
1、读出一些古诗的味道
读得较重:压 向日 意
2、读出一点紧张行军的氛围
第一:语速快一点 :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
第二:音调低一点:临易水 声不起
3、读出一点战士的勇气
语调高一点:甲光向日 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读出诗情
读诗并思考
1、第一句描写了什么场景?敌军与我方军队对比,储备力量如何
2、双方交战状况如何?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又看到了什么?从什么词可以看出?
3、为扭转局势,我方军队采取了什么策略?士兵态度如何?
4、战士们的想法是?
兵临城下,力量悬殊,我方严阵以待
战斗场面,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偃旗息鼓,战争艰难,视死如归(用典)
誓死杀敌,精忠报国(用典,主旨)
六、悟中心
本诗描绘了 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 和 的决心。
将士们靠近北方边境,奋勇杀敌的壮烈
战斗意志
誓死报国
七、艺术特色
黑云 金鳞 燕脂 夜紫 红旗 黄金台
玉龙
1、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请找出关于色彩的词语
请找出诗中相关的典故
易水
黄金台
1、用典。运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表明了战士视死如归。黄金台的典故更体现了战士誓死要报效君王的决心。
八、总结
这首诗属于边塞诗歌。《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
十、拓展
夜阑卧听风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用正楷抄写本诗。
3、填空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抒发九死不悔的报国之志的诗句是 , 。
◎本诗描绘了 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 和 的决心。
4、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