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8 列夫·托尔斯泰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Contents
1
2
3
积累字词和作家作品常识,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写法。
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
Contents
1
2
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写法。
一、悬念导入
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们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吧。
二、预习交流
1.小组交流作者茨威格和主人公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听写检查,总结出错较多的字词。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
第1—5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
三、整体感知
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在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作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
三、整体感知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四、研读赏析
1.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茂密的须发” 。
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四、研读赏析
面容表情:“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
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四、研读赏析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
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遐想。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四、研读赏析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伤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四、研读赏析
3.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
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五、课堂小结
课文的前五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仔细品味课文详细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部分。
2.巩固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音、字形和重点词的词义。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须发特点:多毛,胡须浓密
面部轮廓:失调,平庸粗鄙
面容表情:忧郁,愚钝压抑
穿戴方面:随意,普通平常
(比喻、夸张)
俄国普通大众
让人十分失望
(抑)
再见
第二单元
8 列夫·托尔斯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Contents
学习描写眼睛的部分,感知人物深邃而伟大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课堂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感觉很失望。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托尔斯泰那非比寻常的眼睛的,看能不能有意外的惊喜。
二、研读赏析
1.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二、研读赏析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托尔斯泰的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托尔斯泰的眼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3.在写法上,写眼睛与写外貌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综合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不同点: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 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三、品味语言
1.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的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恰当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托尔斯泰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他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四、拓展思考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不矛盾。“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定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途中。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细致研读作者为列夫·托尔斯泰“画眼睛”的部分,分析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欲扬先抑手法在文中的妙用。作者借助这些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外貌和内心世界反差极大的世界名人形象。
六、布置作业
1.从托尔斯泰的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中选一部,选读部分章节,体会托尔斯泰的写作风采。
2.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人,抓住其某个外貌特征,比如眼睛、手、头发等详写一段500字左右的文字,借此突出其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画眼睛
犀利的目光
蕴含着丰富感情
眼睛的威力
赞美的目光,揭示不幸
(扬)
仰慕
崇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