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 学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言文课文。第一篇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谢灵运比肩自豪之感。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谢灵运比肩自豪之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谢灵运比肩自豪之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除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简单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积累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扎实地落实文言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谢灵运比肩自豪之感。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骈体文常识。
学习策略 诵读法,自主、合作学习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答谢中书书》,一起感受山川之美。 引导学生像古代文人雅士一样欣赏山川之美,学习本文,快速进入意境。
环节一 诵读课文 指导学生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1.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读课文,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畅句子。 4.齐读课文 熟读成诵,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环节二 疏通文意 检查翻译情况。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歇、乱鸣、颓、鳞、欲界、与、奇 1.生借助词典、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独立翻译全文。 2.小组共同解决疑问。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环节三 1.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 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下本文美景。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本文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描绘本文美景。 2.找重点句子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之美。 结合句子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 延伸 出示陶弘景的诗歌。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笔下的两种山川之美:一种是陶弘景笔下大自然和谐美。一种是陶弘景因眼前有山、胸中有山而感受到的心境之美、生活之美。 体会陶弘景爱山,爱的是眼中有山水、心中有山水的旷达情怀、自在生活。让学生热爱大自然,描绘大自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陶冶自己的情操。
达标 检测 一、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沉鳞[jìng] 跃 四时[jù] 备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 四、简答题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设计 高峰 清流 石壁 仙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青林 翠竹 愉悦 (总写) 猿鸟 沉鳞 得意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