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识记作家作品,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重点)
终于天帝被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列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等影响非常深远。
作者简介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汉书 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列子》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魏晋人伪托。
写作背景
◎关于寓言和道家学派
(1)先秦寓言:先秦时代诸子散文、史传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原为著述中的论证手段,并不独立,但它们的高度文学性,使之逐渐独立流传,脍炙人口,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广影响。寓言是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的文学体裁。中国“寓言”一词,最早见于
《庄子 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知识积累
(2)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列子、庄子。
完成《愚公移山》的结构图解。
课前预习
1.文言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________。
(3)寒暑易节,________。
(4)愚公移山的信心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惩山北之塞
达于汉阴
始一反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年且九十( )
(2)惩山北之塞( )( )
(3)出入之迂( )
(4)聚室而谋( )
(5)毕力平险( )
(6)指通豫南( )
(7)杂然相许( ) ( )
将近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家人
尽、全
直
纷纷地
赞同
(8)以君之力( )
(9)曾不能( )
(10)且焉置土石( )( )
(11)投诸渤海之尾( )
(12)荷担者( )
(13)叩石垦壤( )
(14)始龀( )
(15)始一反焉( )
(16)汝之不惠( )
凭,凭借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往哪里、在哪里
放置、安放
相当于“之于”
肩负、扛
敲、打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同“返”,往返
同“慧”,聪明
(17)虽我之死( )
(18)何苦而不平( )
(19)亡以应( )
(20)惧其不已( )
(21)一厝朔东( )
(22)无陇断焉( )( )
即使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
停止
放置、安放
同“垄”,高地
隔绝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甚矣,汝之不惠!
你也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遗孤都比不上。
寓 言 简介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诫、讽刺的文学作品。
发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中,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特点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 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文体知识
1.词义辨析。
(1)下列各项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C.以君之力/告之于帝
D.面山而居/而山不加增
B
课文精读
(2)下列各项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
B.聚室而谋曰 /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
B
2.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愚公移山》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3分)
只有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
苦,勇敢坚持斗争,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2)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大家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态度。(12分)
人 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众人(大部分家人) ① ②
愚公之妻 ③ ④
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
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
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
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
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
土石。
人 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邻人之孀妻弱子 ⑤ ⑥
智叟 ⑦ ⑧
操蛇之神 ⑨ ⑩
天帝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行动。
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
成功。
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
畏惧。
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
感动。
(3)文章采用神话色彩的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3.内容写法理解。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可看出愚公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出行问题。
C.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D.从文中可看出,愚公在移山时主要遇到了山高大、自己年龄老、人力单薄、工具简陋、路途遥远等困难。
B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写小孩“跳往助之”,从中可以看出愚公的行为是得人心的。
B.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但是目的和语气全然不同。
C.文章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智叟的形象。
D.愚公和智叟的对话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C
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示例: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类文阅读
【乙】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①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
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
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有删改)
【注释】①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思。(4分)
(1)惩山北之塞( ) (2)毕力平险( )
(3)杂然相许( ) (4)始一反焉(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
苦于
尽、全
纷纷地
才
C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分)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分)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
么样?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C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①之山,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
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
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选自《山海经》,有删改)
【注释】①发鸠:古代传说中的山名。②柘(zhè)木:桑树的一种。③文首:头上有花
纹。文,同“纹”,花纹。④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⑤少
女:最年幼的女儿。⑥堙(yīn):填塞。
拓展阅读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其上多柘木/苔痕上阶绿
B.故为精卫/两狼之并驱如故
C.有鸟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女娃游于东海/达于汉阴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
D
/
/
/
3.你怎么评价“精卫填海”这一行为?(3分)
坚定执着,矢志不渝,持之以恒,不畏艰难,敢于与大自然作斗争。(或:只要明确了远大的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向它迈进,尽管那一步是多么微不足道,可只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终究有一天能看见成功的彼岸)
将下列成语故事相对应的寓意选项填写在括号中。(9分)
成语故事:
(1)愚公移山( ) (2)呆若木鸡( ) (3)夸父逐日( )
(4)歧路亡羊( ) (5)杞人忧天( ) (6)疑邻盗斧( )
(7)朝三暮四( ) (8)管鲍之交( ) (9)伯牙绝琴( )
A.乐观积极 B.注重根本 C.善用智慧
D.培养定力 E.恒心毅力 F.信任他人
G.友谊与分享 H.气魄毅力 I.友谊与宽容
E
D
H
B
A
F
C
I
G
核心素养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愚公成功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