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唐诗五首
这五首诗在诗歌体式上的共同特点?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七律”,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应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13. 野 望
东gāo( 皋 ) 薄( )暮
xǐyǐ( 徙倚 ) wéi( 唯 )落huī( 晖 )
mù( 牧 )人驱dú( 犊 )返
采wēi( 薇 )
bó
读读写写
野望
野望
[唐]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请同学们借照课本注释理解古诗。
自主探究
野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人骑着骏马,带着猎获的鸟兽返回家。
大家相视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鉴赏古诗
学法指导——鉴赏古诗词
1.标题。
2.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
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3.意象:抓住诗词中的意象,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词语:抓住诗眼、词眼、关键词语,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
5.注释。
1.标题
“野望”即 ,简洁明了,表明诗歌描写的是
的景色,交代了 。
眺望原野
田野
写作内容
王绩(约589一644),字 ,号 ,绛州
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
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诗歌代表作品有《野望》《石竹咏》《山中叙志》等。
创作风格: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他的山水
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
2、作者
无功
东皋子
唐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野望》即是王绩隐居时写的一首诗。
写作背景
①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3.炼字、情感
开篇点题,以一个“ ”字统领全诗,写诗人在傍晚
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其彷徨、孤独无依的心情。“东皋” ,“薄暮” ,“ ”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 。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呼应尾联,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 和 情绪,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望
点明地点
点明时间
望
景
迷茫
失意
②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画面描写: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
浓浓的秋意。
词语(叠词):
“树树”是每一棵树,说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连山,层峦叠嶂。这两个叠词写出了秋色的苍茫和广阔。
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对东皋的秋景进行细致的描绘,营造了
的氛围,隐约透出一种 和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 和 。
静谧闲适
萧瑟
清冷
苦闷
惆怅
炼字:
“ ”“ ”“ ”“ ”等动词对 与 进行了特写,使画面活了起来,如现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驱
返
带
归
牧人
猎马
④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写作手法:
,借用 的典故, 表明诗人 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 和 。
用典
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知识链接——用典(修辞):诗文中援引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即用事和用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的手法。
避世退隐
苦闷
惆怅
野望
[唐]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叙事、抒情
远景
——迷茫、失意
巧用典故
近景
——追怀古贤
惆怅孤寂
避世归隐
田园牧歌图
山家秋晚图
静谧
悠闲
恬淡
本诗通过对 的描绘,展示了一幅 、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抒发了诗人 、 的心情和 的愿望。
课文主旨
东皋秋景
动静结合
惆怅
孤寂
隐居不仕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13. 黄鹤楼
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
岳阳楼
滕王阁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
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所见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所思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 (朝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1、作者
唐代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背景介绍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手法分析:
此题运用典作用分析法。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一个神秘的传说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空”即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岁月易逝的感慨,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字: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景
画面情感 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炼字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愁情。
主旨
首联——神秘传说——叙事
颔联——岁月易逝——议论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
黄
鹤
楼
吊古怀乡
归纳总结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1.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 唐朝 (朝代)著名诗人、画家,字 摩诘 ,号摩诘居士,有“ 诗佛 ”之称。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 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 孟浩然 合称“王孟”。
唐朝
诘
摩
诗佛
王右丞
孟浩然
背景介绍:《使至塞上》:唐太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诗人赴边途中。
齐读诗歌,合作探究。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欲问边、属国、都护。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紧承前句,描绘塞外景色,运用比喻手法,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征逢”言逢草遇秋,随风远去,这里以征蓬喻万里行程;写归雁,是说南雁北飞回归故地,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比喻通俗自然。
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要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之情。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沙漠浩瀚无边,青烟直上云霄,黄河横卧如带,落日浑圆温暖。一个“直”字突出了青烟的劲拔、坚毅之美。用“圆”字,突出了落日的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既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景色,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结尾二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萧关”,地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在前线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官名,边疆都护府的长官,此指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借作前线的代称,并非实指,暗示唐军作战得胜。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以及到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感。
主旨大意: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句解释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连绵的山岭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浩浩荡荡,流入广阔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还是怜爱着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701—762),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 杜甫 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太白
青莲居士
杜甫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25年辞亲远游,出蜀至 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到二十五岁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随”字将两岸群山化静为动,给人以流动感,恰当描摹出船上的诗人看着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的情景;“入”字写出滚滚长江水朝着荒原奔流而去,和大地融为一体的磅礴气势。这两个字表现出了诗人辽阔的视野、高远的境界以及喜悦开朗的心情。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天边云霞图)
提示:运用比喻想象。晚上,明月映在水中,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衬托江水的平静;白天,云霞升起,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写出了月夜的奇丽景色。
颔联颈联,把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真切地写了出来。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主旨: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 、 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 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 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雄奇 壮丽
祖国大好山河
故乡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叙事
写景
抒情
远景
近景
俯视
仰视
夜晚
白昼
对偶
比喻
拟人
渡荆门
送别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喜欢景色秀丽的湖东,在那里总觉得玩赏不够!
因为那绿杨阴里有美丽的白沙堤。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起来,
水面与堤岸相平,漂浮的云气与湖水相连 。
从几个地方飞来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枝,
不知是谁家刚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
各色各样的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
不高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掩马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题解:
“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春行”,即春天出游。
题目点名了地点、季节、内容。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曾担任太子的老师,做官正直,深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多的一个,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叙事诗中 :《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极为著名。
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人用“几处”和“谁家”很好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争”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黄莺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展现了初春西湖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是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这两句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没马蹄”三字既写出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湖边骑马游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充分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流连、意犹未尽。
主题归纳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