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藤野先生
一、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上野的yīng huā( )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fēi hóng( )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2)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 yóu guāng kě jiàn( ),wǎn rú( )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3)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jī xíng( )。
(4)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bù xùn(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5) 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nì míng( )。
(6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jié zé( )干事tuō cí( )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7) 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qī rán( ),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8)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jiào huì(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9) 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 yǎo wú xiāo xī( )了。
(10)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yì yáng dùn cuò( )的话来。
(11)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 “zhèng rén jūn zǐ( )”之流所shēn wù tòng jí( )的文字。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孩子长得可真标致啊!
B.看着她委屈的模样,他也不忍再诘责她了。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喜欢阅读电子书的人数在快速增长,电子书的销售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将“增加”改为“扩大”)
B.如何把握、认识、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问题。(将“关注”和“头疼”互换位置)
C.共享经济是否有专业成熟的规章制度,是否有明确的责任归属,是其走出寒冬的关键因素。(在“走出”前加“能否”)
D.由于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是不同于其他国家戏剧的化妆艺术。(删去“由于”)
二、 综合运用
(1) 右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来自于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准确地抄写在横线上,并标上标点符号。
(2)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下列诗句不是有关“岁寒三友”的一项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B.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9月10日快到了,班级组织庆祝教师节的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下面是两幅庆祝教师节的宣传画。请任选一幅,从文字设计方面做简要说明。(不超过60字)
三、阅读训练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中“他们”指的是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是指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2)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
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体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说说文章记叙了徐老师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品味句子。
(1)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
3.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分析。
4.本文首尾段落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1)樱花 绯红 (2)油光可鉴 宛如 (3)畸形 (4)不逊(5)匿名(6)诘责 托辞
凄然 (8)教诲 (9)杳无消息 (10)抑扬顿挫 (11)深恶痛疾
2.C 解析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用来形容故事情节。
3.B 解析 语序不当,应将“把握”和“认识”互换位置。
二、 综合运用
(1)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 D 解析 A.是梅,B.是松,C.是竹,D.是柳。故选D。
(3)示例一:第一幅。借用名句,嵌入英文,构成“传door”“show业”“解who”,阐释老师“传授门道”“言传身教”“指导人生”的作用。
示例二:第二幅。巧用拆字法,将“教师”两字分解为四部分,分别寓指“品德”“文化”“思辨” “价值”,阐释老师“铸就学生一生财富”的作用。
三、阅读训练
(1)1.写了课堂上看电影的事件,这是“我”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2.作者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一声”深深地刺伤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因此,作者觉得很刺耳。
3.指具有狭隘民族偏见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青年学生。表达了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端污蔑感到极为愤慨的感情。
4.指作者决定弃医从文。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2) 1.①作文课因学生性急发问,“我”挺身分辩,他勃然大怒。②编辑教材新旧兼收。③朗读咬牙切齿,一字不苟,朗朗上口。④批改作文大勾大抹,郑重解释。
2. ①.这句话运用动作、神态描写,“仰”“迈”“望”“撇”,四个动词漫画般地勾勒出徐老师的外貌古怪凶狠,刻画出其严厉、盛气凌人的特点。
②.这句话中,“官腔”“咬牙切齿”,贬词褒用,突出其朗读传情达意,教法独特。
3.前文写了徐老师相貌古怪凶狠,上课老是骂人,尤其是作文课骂了“我”一个钟头,这些是“抑”,后文写徐老师编新旧兼收的教材,朗朗上口的朗读,大勾大抹批改作文,这些是“扬” 。前面写他凶是为了刻画他的责任感强,要求严格,为后文进一步写他开通、独特的教学方法做铺垫。使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徐老师的形象立体真实,十分鲜活。
4.首尾呼应,“十八九岁”“五十年”,这两个数据强调了徐老师对“我”的影响之深,“我”对他的怀念敬慕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