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导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导学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2 16:0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 第2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掌握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及发展趋势;结合案例,理解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梳理教材,夯基固源】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________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一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发 展 阶 段 特 点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 阶段 产业结构:传统 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 阶段, 以 密集型和 产业为主体。 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 特征。 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 。 区域发展状态:处于 状态。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区域 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 、再到面的发展态势,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程度不断提高。 人地关系:出现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 区域发展状态:中心城市呈现率先发展的势头,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
以 和 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 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 区域原先具有的 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 带来高失业率、 等严重社会问题。 措施:区域 ,寻求新的发展。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以 为引领: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 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 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 发展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地区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构成等。
(2)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 和地区生产总值。
2.区域总体发展水平
以_________(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区域发展差异: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原因:区域具有显著的 。
2.措施:
问题探究1:区域的发展阶段
材料 匹兹堡在工业化时期迅速崛起成为领导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后经著名的“匹兹堡复兴”而成为面目一新、充满勃勃生机的后工业化白领城市。匹兹堡的成功转型令人瞩目。
问题1:匹兹堡的发展变化过程体现了什么?
问题2:工业化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问题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匹兹堡沦为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处于区域的哪个发展阶段?该阶段出现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问题探究2: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材料 2019年8月24日至26日,七国集团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峰会在比亚里茨举行。七国集团由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七个国家(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组成。
问题1:当今世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的指标是什么?
问题2:七国集团成员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配套训练】
“整个非洲之角,人们正在挨饿。冲突、粮食价格昂贵以及旱灾等灾祸,造成1 100多万人处于极度贫困中。几个月来,联合国一直发出警告。我们原先不想用‘饥荒’这个词,但是,我们已承认这个急转直下的现实。索马里部分地区的确存在饥荒,而且正在蔓延。”这是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洛杉矶时报》撰写的《索马里饥荒》的第一段文字。索马里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牲畜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此完成1~3题。
1.索马里处于区域发展的阶段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B.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C.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D.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2.索马里目前的开发方式主要是(  )
A.粗放型 B.集约型 C.高效益的综合型 D.精细型
3.下列地理事象中,符合索马里的是(  )
A.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C.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矿业
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4~6题。
4.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5.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
A.a时期城镇化水平最高 B.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C.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6.能分别正确反映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排序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但采矿业比较发达,铀矿资源丰富。自1959年发现铀矿后,现已探明铀矿储量为21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已先后成立三家合资企业。据此回答7~8题。
7.“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的衡量指标通常有(  )
①地区生产总值②国内生产总值③人均国民收入④教育程度⑤三次产业构成⑥预期寿命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属于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的有(  )
①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②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
③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④强调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为我国某一省级行政区轮廓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省区中甲湖泊附近地区的农民常会大面积种植油菜,但该地种植的油菜相对于我国油菜的主产区来说,开花时间较晚,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高 B.海拔较高 C.降水较少 D.土壤贫瘠
10.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该省区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
A.种植柑橘、荔枝等为主的果林业 B.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业
C.饲养猪、鸡、鸭为主的畜牧业 D.放养羊、马、牛为主的畜牧业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吉林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扬长补短,产业结构从汽车、石化“二人转”升级为群星辉映的产业“大舞台”,努力使经济尽快走上协调增长的轨道。
材料二 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
项目 所占比重(%) 贡献率(%) 2009年增加值比重(%)
第一产业 13.6 2.7 2.8
第二产业 48.5 59.4 16.7
第三产业 37.9 37.9 12.7
材料三 2004~2009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1)过去的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是汽车、石化唱“二人转”。试分析其汽车、石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并说明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2))吉林省目前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结合材料一、二,描述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易错题)沿海和陆地内部发展有较大差异,主要是因为(  )
A.气候差异 B.地形差异 C.海运差异 D.矿产差异
13.(易错题)在人类活动各个阶段主要集中分布区正确的是(  )
A.采集和狩猎文明分布于沿海地带 B.工业文明都分布于内陆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C.农业文明分布于肥沃的平原 D.现代文明分布于山麓和丘陵地带
阅读深圳、广州、北京三个城市的有关经济指标数据表,回答14~15题。
城市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相比上一年的变化(+为增长,-为下降) 三次产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深圳 9 510.91 -14.3% +14.1% +9.9% 0.1∶47.5∶52.4
广州 10 604.48 +3.2% +13.0% +13.2% 0.4∶38.4∶61.2
北京 13 777.9 -1.6% +13.6% +9.1% 0.9∶24.1∶75
14.三个城市处于区域发展的 (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15.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今后发展需要(  )
①与香港、广州一起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群,增强竞争力
②加强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问题
③继续引进外资,形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格局
④加快新能源开发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解决能源不足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结合新疆(图a)和海南(图b)简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南疆地区和海南岛城市分布的差异,并指出主要影响因素。
(2)指出南疆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并说出其与海南岛相比生产的突出优势。
第2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答案
【梳理教材,夯基固源】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_结构优化_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发 展 阶 段 特 点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 初级 阶段 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 起步 阶段, 以 劳动 密集型和 资源型 产业为主体。 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 自给自足 特征。 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 微弱 。 区域发展状态:处于 低水平的均衡 状态。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区域 产业 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 线 、再到面的发展态势,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 工业化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产业 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区域开放 程度不断提高。 人地关系:出现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 区域发展状态:中心城市呈现率先发展的势头,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
以 结构优化 和 整体提升 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 经济 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 区域原先具有的 集聚效应 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 带来高失业率、 人口减少 等严重社会问题。 措施:区域 产业调整 ,寻求新的发展。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以 创新 为引领: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 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 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 可持续 发展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构成等。
(2)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 教育程度 和地区生产总值。
2.区域总体发展水平
以人文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区域发展差异: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原因:区域具有显著的 差异性 。
2.措施:
问题探究1:区域的发展阶段
问题1:体现了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
问题2: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问题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高失业率、人口大量外迁、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
问题探究2: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问题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
问题2:经济发展水平高,将其经济发展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上综合考虑,十分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开放性强,与外界保持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配套训练】
1.A 2.A 3.A [第1、2题,“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是关键信息,说明农业产值比重最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故索马里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开发方式为粗放型。第3题,选项B、C属于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索马里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4.A 5.D 6.C [第4题,a时期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约为55%、20%、25%,以第一产业为主,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b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约为20%、55%、25%,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c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约为15%、30%、55%,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故排序为abc。第5题,a时期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城市化水平低,A项错误;b时期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环境质量往往较差,B项错误;c时期第三产业比重高,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C错误;b-c时期工业比重下降,可能出现产业外迁现象,D项正确。第6题,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增大,故排序为cba。]
7.B 8.D [第7题,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第8题,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而精细型的区域开发方式,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9.B 10.D [由图示信息可判断,该省是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寒区,海拔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使得每年油菜开花时间较晚。该省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牧区畜牧业。]
11.[解析] 吉林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依据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汽车、石化等重工业,但这种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从图表中的数字信息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加速工业化阶段。
[答案] (1)吉林省能源资源丰富,靠近钢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技术条件较好,极大地促进了汽车、石化产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会使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内资源短缺现象逐步显现,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破坏、人地关系变得不协调。
(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如今的吉林省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小的是第一产业,总体上产业结构趋于复杂。
12.C 13.C [不能从图中获取正确信息是错答的主要原因。第12题,气候和地形的差异主要影响农业,且内陆地区也有很大范围的平坦区域,A、B项错误;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尽相同,D项错误;沿海与陆地内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海运差异,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速度快,C项正确。第13题,读图中各活动中心分布特点可知,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的区域是以水源、食物和安全性为主,A项错误;在工业社会阶段,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对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要,B项错误;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农业区位条件较优越的区域,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C项正确;现代文明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区域,地理位置优越,D项错误。]
14.C 15.D [第14题,三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都最大,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所以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第15题,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区域,应建立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避免“遍地开花”、各个城市的功能趋同的局面,因此应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群;深圳地处降水丰富的地区,并不存在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是常规能源缺乏,加上经济发达,能源不足,应加快新能源开发和资源跨区域调配。]
16.[答案](1)南疆地区城市沿河流分布,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源;海南岛城市分布于沿海地区,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
(2)类型:绿洲农业。优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