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野望》
王绩
王绩(约589—644)隋唐大臣。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作者简介
王绩简傲嗜酒,屡被勘劾。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后托病还乡,弃官归田,隐居于故乡东皋村。《野望》即是王绩隐居时写的一首诗。
写作背景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整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文体知识
理解诗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gāo
xǐ yǐ
huī
qū dú
理解诗意
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译文
理解诗意
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落晖:落日的余光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光。
译文
理解诗意
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人骑着马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译文
理解诗意
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顾:视,看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
(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译文
标题中的“望”字是全诗的总领字。
赏析诗歌
1.哪一个字是全诗的总领字?
地点:
薄暮
东皋
徙倚 欲何依
“徙倚”,即徘徊,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呼应尾联,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时间:
心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赏析诗歌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诗人“望”到的景物有:树、山、牧人驱犊、猎马带禽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赏析诗歌
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本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赏析诗歌
4.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
本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反衬出诗人的忧郁、孤寂、清冷。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赏析诗歌
5.请从写景视角和动静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诗人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远景 静景
近景 动景
赏析诗歌
6.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向古代先贤寻求慰藉,高歌怀念归隐的伯夷、叔齐。
《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殷之后,“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指隐居不仕。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对东皋萧瑟静谧的田园秋景的描绘,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