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速读文本,勾画新闻要素,概括新闻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新闻背景和事件背景,总结归纳新闻评论的特点,学写新闻评论。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热爱珍惜和平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回顾历史,勿忘国耻,增强青少年对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总结归纳新闻评论的特点,学写评论。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学生已经通过教材学习了《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等新闻,初步积累了新闻文体常识,了解到相关新闻体裁。本篇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新闻类型——新闻评论,完善新闻这一文体的知识系统。“活动·探究”单元的阅读活动,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速读、跳读为主要阅读方法,因此,这节课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建立大语文观念。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篇消息,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预习检测
1.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文题指出了国行公祭的初衷,也揭示了这篇评论的观点,警醒意义鲜明。
2.相关链接
(1)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
南京大屠杀是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2)介绍“国家公祭日”由来。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
(3)“钟声”
既是“中国之声”简称的谐音,又暗含“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
4.文体介绍:通讯
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等进行说理,从而起到影响人们思想,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新闻体裁。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宝鼎(dǐng) 初衷(zhōng)杀戮(lù) 篡(cuàn)改
抵赖(dǐlài) 妄(wàng)图 辱(rǔ)没 呓(yì)语
遁(dùn)形 铭(míng)记 彰(zhāng)显 矢(shǐ)志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ì) 颠(diān)倒黑白 磅礴(pángbó)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1.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觞(shāng):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
2.惨绝人寰(huán):惨状几乎为世间所无,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侧重残暴程度之深,程度比“惨无人道”深)。
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侧重形容人凶残)
3.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用于抽象)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用于具体)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是围绕什么事件展开评论的?
2017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4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世界人民爱好和平,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3.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举行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
第三部分(第5-6段):写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4.多次阅读段落,归纳总结。
学生先独立思考,将答案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完成后请学中等的学生在展台分享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倾听评价,老师倾听点拨引导。
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五、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引用公家公祭鼎上的铭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中语句引出评论的话题,开篇显示出一种庄重的气氛,吸引读者的关注。
2.第②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段综述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令人信服。
3.第②、③段着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第②段正义之士四个不同的纪念活动与第③段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战争、扭曲历史的两个反面事例做对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嘴脸。
4.第⑤段间接引用弗雷德·阿门的话有何深意与作用?
80年,沧海桑田,南京由饱受二战战火摧残的“典型”,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昭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传统和坚定信念。弗雷德·阿门是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间接引述他的话,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5.这篇新闻评论是怎样针对实事展开评论的?
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引出话题,揭示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相关纪念活动,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文章也注意到,当今时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文章通过引述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接着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恐怖之城”发展为“和平之城”的事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照应话题,深化论证效果。
六、拓展延伸
是啊,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也更要铭记于心。回顾历史看看现实,我们中学生该如何肩负使命才能新树民族尊严,新铸中华辉煌呢?
【交流点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所以我们不仅要记住我们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更应该牢记惨绝人寰的灾难,牢记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因为它更能警醒我们如何走好今后的路。
七、技法总结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明确:第2、3段运用对比论证。将第2自然段中全世界的正义之士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活动与第3自然段中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顽固态度进行了对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嘴脸。
第4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运用举例论证。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运用道理论证。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2.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本文用语精当且不乏文采。如第三段中“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企图、丑态百出”等词语,既准确地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极端错误的思想,又写出了他们歪曲历史、不能正视现实的种种丑态。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明确写作目的
明确:本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事件,主要讲述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八、课文总结
同学们,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82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74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我们不渴望复仇,却永远不能遗忘过去,设立国家公祭日就是要在我们心中竖起一面历史的回音壁,构筑民族的记忆,捍卫和平,不让历史再重蹈覆辙。身为学生的我们,要立志成才,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八、作业布置:
通过这篇新闻评论,相信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和平与正义有了更多的热爱。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关注新闻时事,养成思考的习惯,拥有正确的思想立场。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当前某一个时事新闻及相关评论进行分享交流,再说说你对该事件的看法。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课堂上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那段悲惨的历史,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采用学生先自主概括,再小组合作,老师及时指导点拨的形式,教学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
这篇文章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时可以把朗读课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读传达出捍卫世界和平的誓言、信念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