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24 21:1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同时发展教师自身对科学的认识和对学生的理解。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本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注重概念的动态生成过程,旨在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注重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着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六章第一节,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蔗糖、色拉油等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本节教材通过实例介绍混合物的三种类别,以溶液为落脚点,以实验为主要手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溶液的组成、特征以及悬浊液和乳浊液的主要特征,并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对溶解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知识层次的局限学生对它们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直观表象,很少进一步做比较和判别,溶解在学生的印象中较深的也只是固体在水中的溶解。但溶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较熟悉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实际,从学生对溶解的初步认识出发,安排合适的实验,对熟悉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分析,得出混合物的三种类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以及它们各自的主要特征。然后,结合具体生活实例,使学生把自己的所学与平时不曾留心的,而与自己的生活又是比较贴近的问题联系起来,象有些药水服用前要求要‘摇匀’;衣服的洗涤方法包括一些油污的去除等等,让他们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①掌握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一般用途;②初步了解混合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①通过组合实验对比,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②能用分类法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分类;③学会区别、整理、归纳三种分散状况的基本特征;④能列举出生活中遇见的一些分散系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得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主要特征,并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辨别生活实际事例,用所学到的知识来结实生活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结合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探究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让学生了解科学即生活、生活即科学的本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②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扩充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持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③通过合作活动的参与来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认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2.用分类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难点:1.认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各类浊液的举例识别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教学模式
探究式
(二)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1、学生对生活中的分散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意让学生多次进行回顾、分析和表达,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组织教学。
2、在教材的再组织中,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知识呈现顺序,包括过程中的三种分散系特征的对比表也是这样的顺序,目的是使学生对分散状况的认识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本人认为这样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另外,在学生实验的设置中增补了对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实验观察,把几种不同的状况放在一起同时进行,利于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利于学生对三种分散状况进行特征性区别。实验药品的选择上突出生活化,基本选材于学生日常生活。
3、为加深学生对三种分散状况的理解和区别,在活动设置了分类法的运用,以提高学生对科学方法的选取和运用意识,训练并开发学生认知工具。
4、教学过程中注重概念的动态生成过程,旨在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化要求。
5、目标知识基本由学生通过合作生成,体现主体性,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集体归属感。并且在合作交流中达成知识经验的生态流通和补充,使各成员意见在冲突中逐步达成平衡。
七、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及药品:
教师演示:小烧杯4个、玻璃棒、滤纸、食盐、蔗糖、高锰酸钾。
学生分组:试管4个、泥土、油、洗涤剂、废液缸。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讨论、实验→交流、分类→理解|记忆→应用、分析→反馈评价
(二)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那么物质在分散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演示实验:取几粒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体,分别放入序号为1、2、3的小烧杯中,加入半杯水,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仔细观察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微观过程。
通过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对物质的溶解下定义,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定义的含义。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的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通过简单的生活常识,引出溶液的特性,从而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总结归纳出溶液的定义。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并通过两道习题来加深定义的理解。
学生实验:取少量泥土和2~3滴食用油分别放入序号为1、2小试管中,加入试管容积1/3的水,振荡,放置,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学生实验引出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
学生实验:探究乳化现象。3号试管 ,1/3试管水中加2-3滴植物油,再滴 入2-3滴洗洁精 ,与试管2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振荡前油都浮在水面上,振荡后2号里油还是浮在水面上不溶;3号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这时候形成的是?----乳浊液。
图片解释: 植物油的大有滴在乳化剂,也就是洗洁精的作用下分散成小油滴,并且均匀悬浮在水中,这时候,用水一冲油就跟着谁一起冲走了。
活动单归纳: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提问: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乳化剂及其应用吗?----图片展示洗发水、沐浴露等。
乳化的用途:乳化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日用洗涤剂、化妆品、
污水处理、石油开采、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纺织印染、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
总结: 投影和板书。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知识点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分清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异同点,要理解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具体到氯化钠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蔗糖溶液中有哪些微粒,为下一节溶液的导电性打下基础,又得复习以前的知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所以这框内容耗时蛮多。加上学生分组实验,步调不一致,也浪费了一点时间。所以乳化原理来不及细讲,只举了几个日常例子,以后教学时前面内容可稍微压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