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目 录
1
文学常识
2
人物及情节
3
主旨思想
(一)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走进作者
创作经历
作品内容
1905-1972年
出生于美国一个印刷厂主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和记者们的交谈,立志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在中国生活13年;
第一个访问红区的西方记者;
创作《西行漫记》,又称《红星照耀中国》;
走近作者
埃德加·斯诺
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历时4个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
他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他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创作经历
时间顺序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堡-保安-西安
采访路线: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五篇 长征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初步认识毛泽东,了解共产党方针政策
“红小鬼”向季邦英勇事迹
朱德人生经历和思想成熟阶段
举国大迁移、过大草地、大渡河英雄
周恩来热情接待斯诺
毛泽东童年学习生活劳动经历
彭德怀青少年时期人生经历;徐海东生平
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
徐特立年迈仍坚持参加革命工作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回到保安后20多天的生活情况;苏联对红军的影响
心怀未解之谜出发
第八、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西安事变”经过、结果,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
同红色农民谈话
记录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
展现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主要内容
事件
人物
主旨
遭白匪追逐
长征
西安事变
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将领
毛泽东
周恩来
红军战士
朱德
彭德怀
……
埃德加·斯诺(1905-1972), 国 职业,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 余年。
美
战地记者
13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为 ,共有 篇,是按照 顺序来记录的。
《西行漫记》
12
时间
快速填空!
斯诺真实记录了我国 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 以及 的情况。
西北革命
工农红军
红军领袖
1
练
1.下面有关《红星照耀中国》故事情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英国战地记者斯诺在保安遭到了白匪的追逐。
B.《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小鬼”向季邦英勇事迹以及朱德人生经历和思想成熟阶段的介绍是在第八、九篇《同红军在一起》中的情节。
C.第三篇《在保安》中详细记录了毛泽东童年学习生活劳动经历。
D.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中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坚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计划,张学良在12月11日晚上发动兵变,逮捕蒋介石及下属。
B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西安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2
练
(二)人物及情节
01 周恩来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
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打破传言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造反者
司令部原来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四面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农民都若无其事地住在那里。
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屋子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
深度交流
生活环境
生活俭朴
吃苦耐劳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造反者
周恩来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深度交流
接待斯诺
细致周到
热情友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造反者
周恩来画了一张红区的草图,为斯诺起草了为期92天的采访旅程和项目,递给斯诺说:“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还可随时增加你感兴趣的采访内容、地区、人物,相信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很有趣的,而且收获莫大。“
深度交流
给斯诺提建议
真诚谦和
尊重他人
善于规划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造反者
斯诺由衷赞叹:“共产党领袖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气量,在国民党统治区采访时做梦也不敢想。”随即要求采访周恩来,周恩来爽快答应,回答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深度交流
接受斯诺采访
有气量
为人爽快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造反者
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是清朝大官,父母知书达礼,自己有突出的文学天赋又上过大学,受过开明教育,竟然因组织学生运动,锒铛入狱一年。
此后他先后留学法国、德国、英国,竟在国外学习期间组织建立了后来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回国后直接与国民党的缔造者孙中山汇合。
深度交流
有革命精神
清秀、温文尔雅 热情、自信
生活简朴、吃苦耐劳
细致周到、尊重他人
善于规划
周恩来形象
不是凶悍可怖的无知土匪
而是温文尔雅的青年军官
出色的外交家
记者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
1.下面有关《红星照耀中国》常识、内容及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英国战地记者斯诺著的《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报道性作品,主要记录了自1936年6月-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B.《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周恩来,亲自帮斯诺设计了一个为期92天的旅程,上面细致地写着旅程中的各个项目,由此看出周恩来平易近人、思维缜密。
C.《红星照耀中国》共12篇,全文按照逻辑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D.《红星照样中国》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作品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
B
美国
时间顺序
客观真实地记录
3
练
2.联系选文及原著,举两例斯诺与周恩来之间发生的事情,并概括人物形象。
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看得出他平易近人。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看出他细心热情,考虑周到。
4
练
1.他闻名中国,乃至世界。中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各个大学里都开设了关于研究其思想的课程。
3.他喜欢写诗,喜欢书法。
4.《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猜猜他是谁?
一个深受全国男女老少喜爱的人
行走的衣架子,不管他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你都会喜欢……
02 毛泽东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三篇 在保安
苏维埃掌权人物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他,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 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斯诺第一印象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童年
斯诺交给毛泽东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要他回答,为了纠正种种不真实的传说,毛泽东决定将他的生平梗概告诉斯诺。毛泽东于一八九三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原是贫农,后来逐渐积累财富成了富农。毛泽东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由于老师态度粗暴,他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体验到了抗议行动的效果。
毛泽东的父亲性情暴躁、吝啬苛刻,由此家里分成了两个党:一党是他父亲,是执政党,一党由毛泽东、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在与父亲的矛盾对抗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斗争经验。在十三岁后毛泽东便离开了学堂,在家里帮父亲干活。尽管这样,他还是继续读书,《盛世危言》对其影响深远,也激起了他恢复学业的愿望,父亲不肯,他便离家读书。
长沙暴乱、哥老会的反抗、激进派教师劝人改庙为校等事件的接连发生在毛泽东已有的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影响。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他得以进入湘乡县的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请找出人物的典型特征。
【人物形象】毛泽东:从小富有反抗性,也善于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
热爱读书,有质疑精神,善于思考,积极进步,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家国意识。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在长沙的日子
毛泽东还和斯诺讲述了自己在长沙求学的经历。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毛泽东和几位同学在学堂剪去了辫子,并强剪了十几个人的辫子。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毛泽东参加了正规军,半年后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军队。毛泽东报名交费了几间学校,但最后都因不满意而离开了。他决定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进行看书自修,就这样度过了极有价值的半年时间。后来,毛泽东进入了湖南师范学校就读,五年后顺利毕业。在师范学校,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并逐渐团结了一批学生在他的周围,成立了新民学会。
请找出人物的典型特征。
【人物形象】从毛泽东剪辫子、参军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革命性特点;
从他选择学校及进行自修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好学进取、富有恒心毅力;
从团结周围人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已经慢慢形成领袖气质。
富有反抗性 善于斗争 热爱读书
善于思考 富有恒心毅力
平易近人
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毛泽东形象
1. 概括毛泽东在选段中体现的人物形象。(4分)
革命的前奏
师范毕业后,毛泽东到了北京,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获得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并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思想也越来越激进。回到长沙后,毛泽东更加直接投身到政治中去,成为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主笔、帮助创办文化书社、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组织反军阀运动、和陈独秀讨论“改造湖南联盟”的计划、领导了一次对军阀赵恒锡当政的省议会的冲击。
从此,毛泽东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利,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实现。1920年,毛泽东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从而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
练
热情革命事业;好学;文采好;领导力强,目标坚定。
03 红军战士
第五篇 长征
第五篇 长征
举国大迁移
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后,挥师北上,深入湖南,开始直捣四川。蒋介石为了防止红军过长江进入四川,把大量部队从湖北、安徽、江西撤出,匆匆西运,要想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蒋介石在川贵边境迅速集中兵力封锁去长江的捷径短道,把歼灭红军的主要希望寄托于防止红军渡江上面。蒋介石下令把所有的渡船撤至北岸焚毁,企图阻止红军渡江。一营红军悄悄地倒转过方向,强行军一天一夜,像奇迹一样走了80英里,走到了唯一一个没有被焚毁的渡口——皎平渡。他们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悄悄地解除了国民党驻军的武装。为了弄到一条船到南岸,红军押着一村长到河边,谎称是国民党的军队到了,需要一只渡船,对岸没有起疑,派了船过来,红军伪装成“南京”部队,不久就在北岸登陆,顺利进入四川境内,并俘虏了国民党的守军。与此同时,红军主力部队大举进行了反方向的进军,到第二天中午,先锋到达皎平渡,六条大船昼夜不停地运了九天,全军运到四川境内,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请找出人物的典型特征。
【人物形象】红军战士:出奇制胜,富有智慧。
04 朱德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关于朱德
斯诺认为朱德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从采访对象的口中了解到,朱德是一个貌不惊人,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的红军将领。斯诺引用了会见过朱德的韦尔斯女士的采访材料,展示了朱德家庭出身、为民主政治奋斗,接着加入国民党,最后完全自发寻找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了解了朱德特殊的带兵战术:能跟战士共同生活,获得他们的信任;作战不管大小,都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坚持从一切角度了解敌人的阵地,跟民众也保持很好的关系。
请找出人物的典型特征。
【人物形象】朱德: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做事细心,喜欢运动和读书。
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没有政治野心,说话朴实,做事细心,喜欢运动和读书
朱德形象
(三)主旨思想
含义: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内容: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人物形象:描绘了我党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及共产党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主旨思想
在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毫不隐讳地预言了中国的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____。这预言其实来自于他客观的判断。红星为什么能够照耀中国,是因为斯诺通过 实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触 等系列活动。
未来
采访
胜利
陕甘宁边区
跟随参加部分战斗
中共领导人
中心评价
文学意义:
1.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强的报道性作品。
2.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堪称“红色经典”中的经典。
3.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政治意义:
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作品意义
1.下面有关《红星照耀中国》作品意义和中心思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星照耀中国》标题的含义是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B.《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国民党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及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C.《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散文作品。
D.《红星照样中国》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堪称“红色经典”中的经典。
D
西北
报道性作品
共产党
6
练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
文学常识
走进作者
创作经历
斯诺
美国
战地记者
在中国生活了13年
历时4个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主旨思想
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作品内容
又称为《西行漫记》
共12篇
按“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记录
人物及情节
周恩来
毛泽东
红军战士
朱德
彭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