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备课】2022-2023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精选备课】2022-2023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26 13:1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以下对绿色植物的叙述不科学的是( )
A.绿色植物能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B.绿色植物能促进水循环
C.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D.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
2.下列生物和其它三种不属于同一类群的是( )
A.酵母菌 B.霉菌 C.大肠杆菌 D.香菇
3.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自我复制繁殖后代 B.属于动物病毒
C.需要寄生在人或动物的活细胞内进行生命活动 D.有细胞的结构
4.人体肠道内若寄生了幽门螺旋杆菌细菌,可以引发人体肠胃疾病,下列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成形的细胞核 B.是单细胞生物
C.靠孢子繁殖后代 D.可以制造有机物
5.塞罕坝林场在2017年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下列不属于植树造林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是( )
A.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B.调节气候
C.防风固沙,防止荒漠化 D.提供木材
6.如图中甲瓶装入萌发的绿豆种子,乙瓶中装入等量的煮熟的绿豆种子。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熄灭,而乙瓶中的蜡烛燃烧。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B.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C.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氧气 D.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7.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B.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片表皮细胞
C.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均能影响光合作用
D.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8.生物圈中有四大植物类群。在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是( )
A.苔藓植物 B.种子植物 C.藻类植物 D.蕨类植物
9.我国的珍稀动物种类繁多,下面这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
A.丹顶鹤 B.虎鲸 C.扬子鳄 D.朱鹮
二、填空题
10.请将下面的光合作用公式补充完整。
11.植物的叶片由表皮、叶肉与_______三部分组成。表皮上的_____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12.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1)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牵拉着骨围绕关节进行的
三、综合题
13.慢跑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更是最炼心肺功能、强身健体、陶冶身心、提高免疫力的健康生活方式,请你结合图回答下列有关运动的问题
(1)我们在完成慢跑等动作时,须由___________、关节和骨骼肌三者协调配合下,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它系统的配合下才能完成。
(2)在乙图中3内的滑液和1上的___________软骨,使关节有灵活性,
(3)关节在运动中起着___________的作用。
(4)人体在完成图丙所示动作时,②处于___________状态(“收缩”或“舒张”)。
14.图甲表示植物的三种生理活动,乙表示植物叶片结构,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A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作用。
(2)图乙中2是___________,它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
(3)幼苗长成植株后,进行图甲中___________(填图中的字母)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4)当人们走进森林,会感觉到空气湿润凉爽这主要是因为图甲中的___________作用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
15.下图是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______使细菌能够运动。
(2)当图中细胞壁增厚时,细菌能够形成休眠体称______,以抵抗不良环境。
(3)图中[ ]______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菌细胞。
(4)细菌的结构与动物细胞相比,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______集中的区域。
(5)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
16.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1)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如线虫动物(蛔虫)、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蜜蜂)等
(2)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具有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征
(3)动植物类群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17.下图是蛔虫形态图,识图并回答问题:
(1)从性别上看甲是________蛔虫,乙是________蛔虫。
(2)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体表有________,能抵抗人体消化液的侵蚀;________结构简单,适于吸食人体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物。每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产卵20万粒左右,因此蛔虫具有强大的________能力。
(3)成虫寄生在人体的________内,交配后产生的________随人体粪便排出体外。
(4)在________条件下,感染性的虫卵发育成幼虫。含有幼虫的卵具有了________。
18.下图表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请认真观察后回答:
(1)A图植物是在进行呼吸作用,这样做是为了使叶片中的__________全部转运和消耗。
(2)B图用一黑纸将部分叶片盖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没被遮住的这部分叶片呈____________色。
(3)D图实验操作的目的是:使叶片内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__________色。
(4)F图是在往叶片上滴加__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实验探究,并回答问题
夏天,绝大多数绿色植物的叶片呈绿色。小玉同学发现菜农卖的韭菜叶是绿色的,而超市中的“韭黄”的叶却呈黄白色。小玉同学将这个情况告诉他的好朋友小明同学,小明同学上网查询获知,在遮光条件下韭菜能培养出韭黄。小玉同学提出了问题:在阳光照射下,韭黄会发生变化吗 两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都各有说法。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在光照条件下培养韭黄,其叶子是否会变成绿色。
实验器材:40株培养好的韭黄幼苗,黑色大纸袋,洒水壶等。
小玉同学作出的假设是:在光照条件下韭黄的叶子会变成绿色。
实验方案(设计思路):
将韭黄幼苗平均分为A、B两组,A组置于光照下,B放在黑暗的条件下,,观察一个白昼后两组韭黄叶的颜色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七天。
(1)实验步骤:
①将韭黄幼苗平均分为A、B两组,适时适量向两组韭黄浇清水,将黑色大纸袋罩在___________组韭黄上。
②第一天清晨将两组韭黄幼苗都放置在向阳的地方;
③晚上观察并记录A、B组韭黄的颜色变化情况;
④后面几天,重复浇水、晚上观察、记录。
(2)预期结果和结论:
若实验结果为A组韭黄叶变成了绿色,B组韭黄叶仍为黄白色,由此得出实验结论是:在光照条件下韭黄的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讨论:
(3)在这一探究实验中,设置了___________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4)在探究实验中,每组使用了多株韭黄进行实验,这是为了避免实验出现___________性而产生误差。
20.下列图示装置是用来研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对照实验装置。请分析作答
(1)实验开始前,应将两个装置放在___________处一昼夜,以避免叶片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浓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都是为了使_______________(填“二氧化碳”或“氧气”)不进入甲装置的玻璃杯中。
(3)光照4小时后,应该同时取下B叶片和D叶片,通过酒精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最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叶片变成了蓝色。
(4)光合作用除了需要二氧化碳,还需要___________作为原料。
参考答案:
1.C【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主要有: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维持碳—氧平衡;③促进水循环。
【详解】A.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A不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B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所以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进行,不仅仅发生在晚上,C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氧气来和能量来,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分析】真菌每个细胞结构为: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详解】酵母菌、 霉菌、香菇,都具有成形的细胞核,都属于真菌, 大肠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细菌。
故选C。
3.D【分析】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
【详解】A.新冠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再利用宿主细胞内的代谢系统生成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从而实现大量繁殖,A正确。
B.新型冠状病毒的寄主是人或动物,属于动物病毒,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C正确。
D.新型冠状病毒是病毒的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D不正确。
故选D。
4.B【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详解】A.幽门螺旋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幽门螺旋菌属于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生物,B正确。
C.幽门螺旋菌通过分裂方式繁殖后代,繁殖速度快,C错误。
D.幽门螺旋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D错误。
故选B。
5.D【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主要有: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维持碳—氧平衡,③促进水循环。
【详解】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同时森林在涵养水、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植树造林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包括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以及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而提供足够的木材不属于植树造林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A【分析】呼吸作用是指活细胞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把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图中甲瓶中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乙瓶中的种子已经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氧气有支持燃烧的作用。
【详解】A.甲瓶中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乙瓶中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瓶内有部分氧气,因此,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熄灭,而乙瓶中的蜡烛燃烧,可以得出结论: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A选项符合题意。
B.种子的呼吸作用虽然能产生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的检验是把其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本实验不能得出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种子的呼吸作用不产生氧气,C选项叙述错误。
D.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不消耗二氧化碳,D选项叙述错误。
故选A。
7.B【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实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详解】A.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必不可少的条件,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A正确。
B.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须场所是叶绿体,而叶片的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B错误。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当增强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不再增强,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均能影响光合作用,C正确。
D.地球上广泛分布着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他们不断的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中的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D正确。
故选B。
8.B【分析】根据植物的繁殖方式,一般把植物分成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孢子植物不结种子,但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较高等的一个类群,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详解】A.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但是无根,只有假根,体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适于生活在阴湿处,故A不符合题意。
B.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其生殖脱离了水的限制,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四种器官,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是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故B符合题意。
C.藻类植物的种类很多,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阴湿处,有单细胞的,如衣藻,有多细胞的,如海带、紫菜等,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故C不符合题意。
D.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蕨类植物也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分析】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详解】AD.丹顶鹤、朱鹮被覆羽毛,有大型翼,属于鸟类,AD错误。
B.虎鲸的体腔内有膈,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B正确。
C.扬子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体内受精,属于爬行类,C错误。
故选B。
10.二氧化碳 叶绿体 有机物【详解】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11. 叶脉 气孔【详解】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去,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12.【解析】略
13.(1)骨
(2)关节
(3)支点
(4)收缩
【分析】(1)人体运动系统的构成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
(2)分析图可知,1关节软骨,2关节头,3关节腔,4关节囊,5关节窝,①肌腱,②肌腹。
(1)
慢跑等运动依赖于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的。
(2)
关节囊分泌的滑液和关节软骨课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保持灵活。
(3)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4)
图丙表示屈肘动作,此时②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肱三头肌处于舒张状态。
14.(1)呼吸
(2)叶肉
(3)C
(4)B
【分析】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3叶脉,表皮有1上表皮,4下表皮,图乙中的5是气孔,2是栅栏组织。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状态散失支大气中的过程。
(1)
分析图甲,A表示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2)
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紧密是栅栏组织,细胞中含有较多的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靠近下表皮的叶内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是海绵组织。
(3)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幼苗长成植株后,进行图甲中B光合作用。
(4)
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蒸气,会增加大气的温度,图甲中的B表示植物的蒸腾作用。
15.(1)A 鞭毛
(2)芽孢
(3)D 细胞膜
(4)DNA
(5)分解者
【分析】图中:A是鞭毛,B是荚膜,C是细胞壁,D是细胞膜,E是DNA,F是细胞质。
(1)
A是鞭毛,鞭毛有助于细菌在液体中游动,所以图中A鞭毛使细菌能够运动。
(2)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宜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所以当图中细胞壁增厚时,细菌能够形成休眠体称芽孢,以抵抗不良环境。
(3)
D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
(4)
细菌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动物细胞具有真正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
(5)
大多数细菌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6.【解析】略
17.(1) 雄 雌
(2) 角质层 消化管 生殖
(3) 小肠 受精卵
(4) 适宜 感染性
【分析】蛔虫的雌虫较大,尾端尖直,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面卷曲;蛔虫体表的角质层,能够防止虫体被人体的消化液侵蚀;蛔虫有很发达的生殖器官,雌虫每天可以产卵20万粒左右。
(1)
雌蛔虫身体较大,尾部不翘曲,雄蛔虫身体较小尾部相对要细一些且带卷曲状。所以,从性别上看甲是雄蛔虫,乙是雌蛔虫。
(2)
与寄生生活相适应,蛔虫的营养物质主要是寄生动物体内的消化的食物,所以蛔虫的消化道简单;同时蛔虫为了避免寄生动物的消化液,所以体表有角质层起到保护作用;蛔虫的生殖器官也非常发达,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0万个;这些寄生虫之所以具有如此发达的生殖器官,产下如此数量的受精卵,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感染寄主的机会。
(3)
蛔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的蠕虫,在人的肠道中吸收人体的营养物质,容易使人造成营养不良,蛔虫在生长发育中还会咬破肠壁,造成肠出血,蛔虫分泌的毒素对人有毒害作用。交配后产生受精卵的随人体粪便排出体外。
(4)
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人的粪便内含有蛔虫卵,在施肥的过程中,感染性的虫卵(即受精卵)就会污染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人类如果吃了未洗干净的蔬菜,其上的感染性的虫卵就会进入人的体内,在适宜条件下,感染性的虫卵发育成幼虫,从而患上蛔虫病。
18.(1)淀粉
(2) 形成对照 蓝
(3)黄白
(4)碘液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A图是将天竺葵暗处理,目的是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使叶片中的原有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
B图是用黑纸片把实验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叶片的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见光部分)形成一组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实验结束后没被遮住的这部分叶片呈蓝色,因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了淀粉。
(3)
D图是脱色过程,方法是隔水加热,操作的目的是:使叶片内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4)
F图是染色过程,往叶片上滴加碘液进行染色。
19.(1)B
(2)会变成绿色
(3)对照
(4)偶然
【分析】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此题变量是光照的不同。
(1)
实验步骤:①将两盆韭黄分别编为A组、B组,适时适量向两盆浇清水,将黑色大纸袋罩在B花盆上,这样就设置了有光照和没有光照的对照实验组;②第一天清晨将两盆韭黄幼苗都放置在阳台向阳的地方;③晚上观察并记录A、B盆韭黄的颜色变化情况;④第二、三天,重复浇水、晚上观察、记录。
(2)
若实验结果为A组韭黄叶变成了绿色,B组韭黄叶仍为黄白色,由此得出实验结论是:在光照条件下韭黄的叶子会变成绿色。
(3)
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在这一探究实验中,设置了对照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4)
在探究实验中,每组使用了多株韭黄进行实验,这是为了避免实验出现偶然性而产生误差。
20.(1)黑暗
(2)二氧化碳
(3)D
(4)水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实验前要将该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以避免叶片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从实验装置可以看出,甲装置把其中的一个叶片用玻璃罩隔离开来,通入经过了浓NaOH作用的气体,是为了检验其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否彻底。实验中特地增加了澄清石灰水的瓶子,来检测通往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通入的气体仍含有二氧化碳,如果没有变浑浊,说明通往的气体不含有二氧化碳。因而增加了实验的准确性。
(3)
数小时后,摘下甲装置内的B叶片,经过处理后滴加碘液染色,淀粉遇碘变蓝色,叶片颜色不变蓝色,说明叶片中无淀粉存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摘下乙装置内的D叶片,经处理后加碘液数滴,叶片的颜色变蓝,说明B装置内的叶片在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制造了淀粉。所用叶片B和叶片D形成对照,变量为二氧化碳。
(4)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内,在光照的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因此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