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6 20:2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山的高俊,水的清澈,石的辉映,树的青翠,竹的修长,雾的消散,猿的长啸,鸟的啼鸣,夕阳西沉,金鳞腾跃……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欲罢不能,欲言还休。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古人心灵的律动。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陶弘景
【南北朝】
南北朝 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自东晋十六国至隋朝,始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南朝陈。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有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为都;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人物系】
谢徵(公元500~536年),字元度,陈郡阳夏人,南北朝梁人。幼聪慧,父异之曰:"此子非常器,所忧者寿;若天假其年,吾无恨矣。"既长,美丽风采,好学善文。初为安西安成王法曹,迁豫章王记室,兼中书舍人。后迁乎北谘议参军,兼鸿胪卿,舍人如故,时魏中山王元略还北,高祖饯于武德殿,赋诗三十韵,限三刻成,谢徽二刻便就,其辞甚美,帝再览,赞赏不已。
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背景因】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文体,多记事陈情。
特征:与韵文相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
【标题解】
答 \谢 中 书\ 书
中书舍人,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
陶弘景(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与其奇者( )
tuí
yuè

hónɡ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四言为主,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
字之冗);对偶修辞,音韵和美;骈散结合,抑扬顿挫。
2、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
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
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
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最后以长句收
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朗读体会:
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任务二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构建知识体系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领悟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词语释义的方法:
1、究本溯源:
夕阳欲颓
( 会意。从页( xié),人头;从秃,无发。本义:头秃,今意为“落”。)
沉鳞竞跃
( 会意。二人头上带荆刀(辛)的奴隶竞逐。本义:争竞,今意为“争着”。

( 会意。从音从人。乐曲尽。今意“最终”。)
2、语境推论:
五色交辉 (辉映)
晓雾将歇 ( 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任务三 悦读美文,评赏文中的“山川之美”
欣赏角度:
①视角多样:高与低、前与后、上与下、早与晚,皆成风景。
②生机无限: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尽在短文的字里行间,动植物都是生机勃勃的。
③细节生辉∶美感就在某个字眼里,美感就在句子细微之处。
④多种感官:风景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触碰,更可以用心感受。
⑤色彩丰富:石壁色彩斑斓,竹林青葱茂密,其实云雾、夕阳、潜游的鱼儿也有各
自的颜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仰视、俯察
极目远眺
静景
动景
视角多样:“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让我们仿佛抬头看见高耸入天际的山
峰,低头又见清澈见底的水流。一高一低,仰俯之间,天地是
那样的广袤,景色是如此的迷人。听山林间有“猿鸟乱鸣”,
看河流里有“沉鳞竞跃”,美景环绕,美不胜收!
【示例】
我的评赏:
任务四 探究文意,感受作者的胸怀。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描绘的山水清丽曼妙,备受后世山水诗人的尊重陶弘景来到谢灵运曾涉足的山水胜地,写下“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既表达了自己对谢灵运的敬仰之情、追慕前贤之意,又表现了自己热爱山水、淡泊名利的志趣及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
问题:根据资料探究文末提及“康乐公”的原因。
谢灵运(385年~433年),字灵运,陈郡阳夏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秘书郎谢瑍之子。
出身陈郡谢氏,生于会稽郡(今属绍兴市),袭封康乐县公。宋文帝时,以"叛逆"罪处死,时年四十九岁。
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清新如出水芙蓉,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明志
因为当时谢征奉梁王之命请陶弘景还朝为官,辅佐朝廷政事,谢征当时和陶弘景是好友,但陶弘景留恋山中美景,已经看透人世沧桑,早就决定隐居山中。所以他写下答谢中书书一文来回应谢征。标题上把谢征称为谢中书也一表明陶弘景与谢征道不同不相为谋。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小结
魏晋时期归隐演变成为群体行为,成因:
第一,社会因素。魏晋时期阶级斗争日趋激烈,官员“排除异己”,迫害同僚,朝堂之上派系林立、争权夺势,很多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名士都遣到杀害,致使一些人感到心寒,不如辞官归隐自在,归隐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下做出的决定。
第二,制度因素。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以宗族为基础,等级明确是显著特点。士族门阀参与政权,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力,而寒门要从政是非常难的。
第三,个人因素。魏晋时期,不少人对于当时动荡的局势感到十分忧心,但由于从政难、能力有限,有心无力使得很多人最终选择以逃避的形式面对社会现实,他们希望在山林间忘却世间烦心事。再加上山林具有的自然之美,又是这些人一直向往的,所以在官场令其失望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倾向于在山林之间寻找慰藉。
课外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