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双减分层作业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双减分层作业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7 08:4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双减分层作业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原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2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积累运用(共4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东皋(gāo) 绝巘(yǎn) 飞漱(sù)   燕然(yān)   与其奇者(yǔ)
B. 轩邈(miǎo) 属引(shǔ) 竹柏(bǎi) 荇草(xìng) 夕日欲颓(tuí)
C. 曦月(xī) 沿溯(sù) 缥碧(piǎo) 藻荇(xìng) 横柯上蔽(kē)
D. 驱犊(dú) 萋萋(qī) 素湍(tuān) 襄陵(xiāng) 千转不穷(zhuǎ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蝉则千转不穷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良多趣味(甚,很)
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 B.未复有能与其奇 恐前后受其敌
C.其一犬坐于前   相与步于中庭 D.经纶世务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6.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7.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春冬之时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康肃笑而遣之 D.水陆草木之花
8.下列课文相关解说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峡》——郦道元——《水经注》——写景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B.《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C.《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中宰相”——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知音共享美景的得意之感。
D.《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齐梁文学家——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9.下列对各首古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鹤楼》一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幻的;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的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完全为湖光山色所陶醉,从而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C.《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具有婉约的特点,诗人很善于将自然景物融入到诗的意境中来。
10.下列对课文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饮食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B.《答谢中书书》文中的“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C.《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两文中都写到了猿鸣,并且以猿鸣之“哀”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
D.《三峡》一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一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1. 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 ,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3) ,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 ”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 。
(6)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 , 。
12.阅读下面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各题。(5分)
【选段一】
A 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 A 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选段二】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1)【选段一】A处是对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的高度评价。(1分)
(2)【选段二】中“他”是______________ 。(1分)
(3)《红星照耀中国》曾译名《西行漫记》,你更喜欢哪一个书名?请简述理由。(3分)
二、阅读理解(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7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3.下列对《黄鹤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原野上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14.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 的特点。(1分)
15.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2分)
(二)(2022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对比阅读。(1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列论战》)
18.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19.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
2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3分)
答:
三、写作(50分)
不小心摔倒时,路人的搀扶温暖了你;寒气逼人的凌晨,清洁工人忙碌的身影感动了你;迷茫困惑时,一本好书启发了你;平淡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你;考试失利时,同学的安慰鼓励了你;取得成绩得意忘形时,老师的批评鞭策了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袭时,逆行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震撼了你……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像一束光照亮你,引你前行。
21.请以“有一束光照亮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不得抄袭和套作;②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600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双减分层作业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解析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2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积累运用(共4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东皋(gāo) 绝巘(yǎn) 飞漱(sù)   燕然(yān)   与其奇者(yǔ)
B. 轩邈(miǎo) 属引(shǔ) 竹柏(bǎi) 荇草(xìng) 夕日欲颓(tuí)
C. 曦月(xī) 沿溯(sù) 缥碧(piǎo) 藻荇(xìng) 横柯上蔽(kē)
D. 驱犊(dú) 萋萋(qī) 素湍(tuān) 襄陵(xiāng) 千转不穷(zhuǎn)
【答案】C
【解析】A项飞漱(sù)--飞漱(shù) 与其奇者(yǔ)--与其奇者(yù);B项属引(shǔ)---属引(zhǔ);D项千转不穷(zhuǎn)--- 千转不穷(zhuà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蝉则千转不穷
【答案】A
【解析】B.“阙”同“缺”,缺口,空隙;C.“反”同“返”,返回;D.“转”同“啭”,鸟鸣声;故选A。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A 
【解析】A项正确的划分应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故选A。
4.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良多趣味(甚,很)
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答案】B
【解析】A项戾:至、到达;C项与: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D项寒树:文中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故选B。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 B.未复有能与其奇 恐前后受其敌
C.其一犬坐于前   相与步于中庭 D.经纶世务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答案】C
【解析】A项,认为/以来;B项,人称代词,它/指示代词,其中的;C项,都是“在”的意思;D项,的人/的地方。故选C。
6.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答案】B
【解析】B.骈句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以此为根据判断即可。“鸢飞戾天者”的词性结构不能与“望峰息心”构成对应关系,字数也不相等,所以B项不是骈句。
故选B。
7.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春冬之时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康肃笑而遣之 D.水陆草木之花
【答案】C
【解析】C项中“之”为“代词,他”。其他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故选C。
8.下列课文相关解说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峡》——郦道元——《水经注》——写景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B.《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C.《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中宰相”——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知音共享美景的得意之感。
D.《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齐梁文学家——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答案】D
【解析】ABC。正确;D.有误,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故选:D。
9.下列对各首古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鹤楼》一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幻的;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的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完全为湖光山色所陶醉,从而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C.《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具有婉约的特点,诗人很善于将自然景物融入到诗的意境中来。
【答案】D
【解析】D.《使至塞上》中所写景物有“大漠”“长河”等,具有边塞特色,广阔而雄伟,“婉约”说法不准确。故选D。
10.下列对课文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饮食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B.《答谢中书书》文中的“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C.《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两文中都写到了猿鸣,并且以猿鸣之“哀”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
D.《三峡》一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一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C
【解析】C项“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错。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悲凉凄清,而《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11. 古诗文默写。(10分)
(1) ,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3) ,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顾无相识 (2)芳草萋萋鹦鹉洲 (3)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4)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5)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6)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解析】
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唯、萋萋、鹦鹉洲、莺、啄”等字词容易写错。
12.阅读下面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各题。(5分)
【选段一】
A 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 A 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选段二】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1)【选段一】A处是对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的高度评价。(1分)
(2)【选段二】中“他”是______________ 。(1分)
(3)《红星照耀中国》曾译名《西行漫记》,你更喜欢哪一个书名?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1)长征 (2)周恩来
(3)示例一: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作品真实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并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举,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了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我更喜欢《西行漫记》,作品真实描述了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中国大西北,进行实地访谈、对话,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及有关长征的第一手材料,向全世界客观地报道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长征》第四节《通过大草地》原文“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结合【选段一】“A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可知,A处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选段二】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第一节《被“白色土匪”追逐》;根据原文“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唿:‘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可知,【选段二】中“他”是周恩来;这是周恩来与斯诺初次见面打招呼的场景。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紧扣名著内容,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一: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红星”本义是红色的星星,在这里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照耀中国”则预示着中国革命必将走向胜利。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后完成此书。书中写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斯诺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写在他们带领下的中国共产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了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示例二:我更喜欢《西行漫记》。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在此期间斯诺访问了许多中央领导人,详细地考察了苏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情况,向全世界客观地报道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二、阅读理解(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7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3.下列对《黄鹤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原野上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14.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 的特点。(1分)
15.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13.B
14.长势繁茂
15.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解析】
13.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B.“凄清荒芜”错,“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这句是诗人对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故“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长势繁茂的特点。
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诗歌前两联三次点到“黄鹤”,有实写,有虚写。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你看“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这是一种彻底的寂寞,把人的心都冻到骨髓里面去了。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无尽地遐思。
故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二)(2022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对比阅读。(19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A.B.D正确;C.有误。C.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仅仅;故选C。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列论战》)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解释。
例句句意:只有江上的清风。之:结构助词,的;
A.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句意: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之:结构助词,的;
C.句意:不久文帝到达了细柳军营。之:动词,到;
D.句意: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之:代词,指曹刿;
故选B。
18.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对文本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D.根据【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可知,甲文写的是苏轼与友人在承天寺庭院中欣赏月下美景;乙文写的是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前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而不是到赤壁欣赏月景;故选D。
19.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
【答案】(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激,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是:这;造物者:指大自然;藏:宝藏;共适:共同享受。
2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答: 。
【答案】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乐观生活,积极进取。(点到“旷达乐观”“随缘自适”或“积极进取”“享受自然”,能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用与“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相对的“闲人”来写自己,表现了对“忙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乙文,写作者欣赏美丽的月色,引发哲思: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写作者沉醉于眼前的景色,未贬谪的苦闷悲凉,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启发我们:人生难免遇到挫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上下求索。
【参考译文】
【甲】: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激,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被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三、写作(50分)
不小心摔倒时,路人的搀扶温暖了你;寒气逼人的凌晨,清洁工人忙碌的身影感动了你;迷茫困惑时,一本好书启发了你;平淡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你;考试失利时,同学的安慰鼓励了你;取得成绩得意忘形时,老师的批评鞭策了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袭时,逆行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震撼了你……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像一束光照亮你,引你前行。
21.请以“有一束光照亮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不得抄袭和套作;②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
有一束光照亮我
当我陷入困难,当我面临失败,当我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时,总有一束光照亮着我,引领我重新走向人生的起跑线上,让我看到微弱的光芒、渺小的希望。
记得有一次,因为考试不理想,被家人骂得狗血喷头,虽然我明白家人是为了激励我,但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为自己总觉得比别人差,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脑子里装不下任何学习武器,甚至做梦都梦到被学习折磨死。那时候的我只有这么一句话可以形容“压力山大啊”!冲动的我差点放弃了学业,正当我绝望的时候,一束光光芒四射,照亮了我漆黑的心,重新让我见到了日光,让我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您就是我心中的那一束光,您赠予我的第一句话“任何一种容器都装的满,唯有知识的容器大无边”,您还说过:“你要慢慢去欣赏学习的价值,学习不可能一下子装到脑子里,学无止境。学习需要一步步去学,一步步去理解,这样才能学到更多。”你赠予我的每一句话,我都铭记在心。
生活有时让我不知所措,每当我想放弃,不想继续走下去时,我会想起慈祥的您、德高望重的您,您是那么的坚持不懈,您是那么的百折不挠,我面临的困惑算什么,老天在送您一个大礼物时,都会用重重困难做包装,所以我一直相信,无论我做什么,面临什么,您一直在我左右,总有一束光照耀着我,陪伴着我。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天黑后拥有光彩,骤风暴雨后拥有彩虹。
有时候我们注定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气氛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行走在人群中,我们总是感觉有无数穿心掠肺的目光,有很多蜚短流长的冷言,最终被束缚于自己编织的一团乱麻中。光,您又出现了,重新给了我信心、勇气,让我的人生再一次地发光。您说过“人是活给自己看的,那些指点和流言又算得了什么,没有多少人能够把你留在心上。“
如今您已离我们而去,但您那雄魄而伟大的灵魂依旧活在我的心里,您永远是我心中最亮的一束光,您曾经给予我的,我将永远珍藏在心里。您那慈祥的笑容,是重新给我信心的武器。张老师,我敬仰您,您是世上无可替代的一束光、您是照向我心灵的最亮的一束光。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题目中的“一束光”比喻具有光亮作用的东西,应理解为某人或某物或某个场面,也就是说这些就像一道光一样照亮“我”的心灵,让“我”的心灵变得积极开朗,让“我”重新生发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来。“照亮”意思是给“我”带来转变,带来重大影响,使“我”变得积极向上。这束光可以是一本好书,写一本书指引“我”走出迷惘;这束光可以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给“我”心灵的熏陶;这束光可以是同学的鼓励,给“我”失落时的安慰;可以是逆行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给群众以希望……所以本文应以写人记事为主,重点表现某人某物某场面对“我”产生的积极影响。从生活中取材,力求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围绕“那束光”与“我”之间的故事展开情节,重点突出这束光对“我”产生的积极影响,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