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阶段 课前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5.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6.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2.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1.列子,名 , 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代表人物之一,主张 、 。2.《列子》又称《 》、《 》,道家重要典籍。《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答案详见“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2.《列子》简介《列子》又称《冲虚经》、《冲虚真经》,道家重要典籍。《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1.为加点字注音万仞( ) 迂( ) 魁父( ) 荷担者(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穷匮( ) 亡以应( )厝( ) 陇( )2.古今异义词 ① 达于汉阴古义:( )今义:阴天。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 )今义:虽然。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 今义:曾经。 3.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 )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③面山而居 ( )4.通假字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②甚矣,汝之不惠 (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④一厝雍南 ( )5.一词多义。之 (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②(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告之于帝跳往助之6.句式(1)聚室而谋。( ) (2)杂然相许。( )(3)如太行、王屋何?(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甚矣,汝之不惠( )(6)何苦而不平?( )(7)帝感其诚。( )
7.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第二阶段 课堂探究拓展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课文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移山的人物有哪些?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那个“始龀”的“遗男”为移山做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故事有什么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家人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大家想想,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愚公移山》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 课后达标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B.荷担(hè) 叩(kòu) 箕畚(jīBěn)
C.始龀(chǐ) 厝(cuò) 孀妻(shuāng)
D.匮(kuì) 雍南(yōng) 朔东(shuò)
2.通假字(2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通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通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1分)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面山而居 B.聚室而谋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呼尔而与之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6.仿写画线句子。(2分)
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使奋斗者获得成功。成功就像彼岸,唯有搏击风浪才能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1)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5分)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1分)
①江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洛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衡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华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1分)
(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根据争论回答问题。(2分)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15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指通豫南(_____)
(2)杂然相许(_____)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
(4)始龀,跳往助之(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2分)
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精练(15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释】 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
(3)无地置土 置:(______)
(4)公遂止 遂: (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理解填空。(4分)
【甲】文中愚公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________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16.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
1.万仞(rèn) 迂(yū) 魁父(kuí) 荷担者(hè)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陇(lǒnɡ)
2.①山之北,水之南。 ②即使。 ③竟,却。
3.①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用作动词
4.通假字
①通“返”,往返②通“慧”,聪明
③通“无”,没有④通“措”,放置
5.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间③代词
6.句式
(1)(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固定句式
(4)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7.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8.愚公因为太行、王屋二山阻挡了出门的路,率儿女子孙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智叟嘲笑他,他不为所动,继续挖山。最终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而将山挪走。
9.第1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2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3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4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第二阶段
1.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铺垫。
2.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3.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一共五人,并且老、少都有。作者这样介绍,表明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5.“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6.“跳往助之”;“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7.这里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即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是顶真法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8.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高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眼光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9.示例: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之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目的明确;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移,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10.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11.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家人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的。
12.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九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12.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等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1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第三阶段
一、1.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C项“始龀”中“龀”应读作“chèn”。
2.(1)“反”通“返”, 往返 (2)“惠”通“慧”, 聪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现象的把握。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因音通”如“反”通“返”,“惠”通“慧”。
3.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B项“其”是语气词,其它三项“其”都是代词。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C项中的“而”表转折,可以翻译成“却”;A项中的“而”表示修饰;B项和D项中的“而”表示承接。故选C。
5.D
【解析】D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结尾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
6.示例:成功就像绝顶 唯有攀山越岭才能登临 成功就像甜果 唯有经历风雨才能成熟。
【解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成功就像彼岸,唯有搏击风浪才能到达”。句式结构为“成功就像……唯有……才能……”。内容要与前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7.(1)①长江的南岸。②洛河的北岸。③衡山的南面。④华山的北面。
(2)示例:看病贵、房价居高不下以及教育收费高等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百姓生活中难以移除的三座“大山”。
(3)示例: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4)①愚公该不该搬家。
②示例:站在认为愚公不该搬家的一方。正视困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失败。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题考查学生对“阴”“阳”二字的理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江阴”在长江的南岸,“洛阳”在洛河北岸,“衡阳”在衡山的南面,“华阴”在华山的北面。第(2)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从三座山的名字“教育”“医疗”“住房”和愚公的语言分析,可以知道,表达了现代人对看病贵、房价高、教育收费高等问题的看法。第(3)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见解。了解文段和歌词的内容,从意志顽强、信心坚定等角度来谈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即可。第(4)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态度。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从材料可以看出,四个人争论的问题是“愚公该不该搬家”,对此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作答,着重从“移山精神”的角度来谈即可。
二、8.(1)直 (2)纷纷地 (3)肩负、扛 (4)换牙
9.(1)(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2)(他们)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10.愚公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
11.不能去掉,这一内容从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
12.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解析】
8.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如“荷”:肩负、扛。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也有生僻字,如“龀”,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和具体语境作答。
9.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惩”“叩”“箕畚”“尾”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箕畚”的词类活用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0.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事件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对愚公的语言描写:“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些话就说明愚公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老人。
11.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情节在文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对愚公的侧面描写外,也是与“智叟”形成对比的一个人物。
12.考查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中国梦是新任领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有梦想,有追求并没有错,但是如何实现梦想,如何实现追求则值得研究。而愚公精神正是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国梦所必需的意志品质。要从原文中概括出愚公精神的几个方面,再谈到今天如何发扬这些精神即可。
三、13.(1)用箕畚装土石 (2)没有 (3)放置,安放 (4)于是,就
14.(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凭着你残余的岁月剩下来的力气,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
15.(1)愚公妻子 (2)(孀妻)遗男(或:邻居家的小孩)
16.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解析】
13.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置”为“放置”,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箕畚”为名词作状语,意为“用箕畚”,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14.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易”“反”“始”“发”“残”“曾”“毛”,要把第二句的“如……何”反问语气翻译出来,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15.本题是有关内容理解和人物分析题。学过的课文,比较熟悉,可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中两个人物的言行表现,根据要求一一概括即可。
16.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本题中人物形象比较题。甲文是学习过的课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愚公的形象特点,再根据乙文中的故事内容抓住鲁公的言行如“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列子》
第六单元
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体会和把握故事的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
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郑国
圃田(今河南郑州)人。他隐居郑国四十年,
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养性体道,清静无为。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
《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
《周穆王》《力命》八篇,编成《列子》一书。其中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写作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知识链接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太行( ) 万仞( ) 冀州( )
惩戒( ) 山北之塞( ) 迂( )
魁父( ) 豫南( ) 荷担者( )
箕畚( ) 朔( ) 智叟( )
始龀( ) 穷匮( ) 亡以应( )
厝( ) 陇( ) 孀妻( )
hánɡ
rèn
jì
chénɡ
sè
yū
kuí
yù
hè
jī běn
shuò
sǒu
chèn
kuì
wú
cuò
lǒnɡ
shuānɡ
特殊字音:
1.行[hánɡ],太行山是专有名词。
2.塞[sè]
[sè]:用于若干书面语词 :闭~、阻~、搪~、~责、顿开茅~,
[sāi]:堵,填满空隙 :把窟窿~住。
[sài]:表示边界上险要地方 :要~、关~。
文中“惩山北之塞”意思是愚公苦于山北部的阻塞,因此读[sè]。
3.荷担者[hè]
[hè]:①担,扛 :~锄|~枪。②承受恩惠(常用在书信里表示客气):感~
[hé]:即莲。
文中“荷担者三夫”意思是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因此读[hè]。
4.亡(wú)以应,通“无”,表示没有。
预习检查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yuán)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形容极高。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疏通文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将近。
家。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你,你们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全,尽
直
疏通文意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纷纷地。
如……何,把……怎么样。
赞同。
提出疑问。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况且。
相当于“之于”。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哪里。
放置、安放。
凭借。
古地名
疏通文意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土挖石,用畚箕运到渤海边上。
寡妇。
肩负、扛。
敲、打。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才。
更替。
能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替,才往返一次。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换牙。
季节。
同“返”,往返。
语气词。
于是。
复姓。
疏通文意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
指草木。
老年男子。
严重。
同“慧”,聪明。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凭借。
疏通文意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即使。
长叹。
通达,这里指改变。
穷尽。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比不上。
幼儿,小孩。
愁苦。这里指担心。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可是。
同“无”,没有。
疏通文意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抓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
放置、安放。
停止。
指神话中的天帝。
被……所感动。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同“垄”高地。
隔绝。
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2.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无”,没有。
4.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文言知识归纳
(二)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许
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动词,赞同
副词,表示约数
曾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荡胸生曾云
曾益其所不能
同“层”,重叠
同“增”,增加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文言知识归纳
(二)一词多义
固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求之下流,固颠
形容词,顽固
动词,巩固
副词,固然
苦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动词,愁苦,这里指担心
动词,使……痛苦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国国恒亡
动词,无、没有
动词,灭亡、消亡
文言知识归纳
(二)一词多义
焉
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词
以
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介词,凭借
连词,来
其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用在“……”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指愚公
文言知识归纳
(二)一词多义
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有告之告之于帝
于我如浮云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到
介词,向
介词,对、对于
介词,来从
之
河阳之北
跳往助之
汝心之固
助词,的
代词,他们,指愚公及其家人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文言知识归纳
(二)一词多义
而
面山而居
聚室而谋曰
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诚
帝感其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名词,诚心
副词,真正、确实
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制止
仅,只
文言知识归纳
2.惩山北之塞
(古:苦于 今:惩罚 )
3.达于汉阴
(古:山之北,水之南 今:阴天)
(三)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
(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
文言知识归纳
(三)古今异义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挑 今:荷花)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草木 今:毛发)
4.投诸渤海之北
(古:之于 今:各个,许多)
文言知识归纳
(三)古今异义
8.虽我之死
(古:即使 今:虽然 )
9.惧其不已也
(古:停止 今:已经 )
7.北山愚公长息
(古:叹气 今:休息 )
文言知识归纳
(四)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吾与汝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帝感其诚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面朝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被……感动,被动用法。
文言知识归纳
(五)特殊句式
(1)(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
(2)(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
(3)帝感( )其诚。 ( )
(4)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 ( )
太行、王屋二山
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省略主语“愚公”
省略介词“于”
省略介词“于”
于
愚公
于
于
1.省略句
(五)特殊句式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倒装句
④且焉置土石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②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③告之于帝
状语后置
文言知识归纳
(五)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归纳
3.判断句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固定句式“如……何”,表示疑问语气的一种句式,翻译为“把……怎么样”
4.固定句式
①其如土石何?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词语意思。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
聚室而谋曰( )
毕力平险( )
杂然相许(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荷担者三夫 ( )
寒暑易节 ( )
固不可彻 ( )
何苦而不平 ( )
苦于
曲折,绕远
谋划、商量
尽、全
赞同
削减
肩负、扛
更替
通达,这里指改变
愁苦,这里指担心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于:运于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C.焉: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D.其: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B
课堂检测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翻译句子
(愚公)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靠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课堂检测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高,何苦而不平?
(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凭着你残余的岁月剩下来的力气,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呀,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3.翻译句子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