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回忆我的母亲【2022-2023统编版八上语文知识梳理+精准训练】(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回忆我的母亲【2022-2023统编版八上语文知识梳理+精准训练】(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7 09:4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忆我的母亲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yuàn。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m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无论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任劳任yuàn( ) 和蔼( ) 妯娌( ) 和mù( )
(2)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
(3)语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答案】 怨 ǎi zhóu 睦 解释说明。 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解析】
(1)任劳任怨:意思是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注意“怨”的字形。和蔼:意思是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妯娌:zhóu li,已婚妇女称呼丈夫兄弟的老婆为妯娌。和睦:意思是相处融洽友好。
(2)此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其作用有:表解释说明;表转折;表声音的延长;表话题的转换。此文段中破折号后面的句子是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的解释说明。
(3)此题考查修改病句。“无论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无论”改为“虽然”。
2.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仆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
(2)母亲那种勤劳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3)那时乡间毫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
(4)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尉勉。( )
【答案】 (1)仆—朴 (2)检—俭 (3)毫—豪 (4)尉—慰
【解析】
本题考查查找并修改错字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认真阅读指定文字,逐字分析,重点关注同音字或形近字,找到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并改正即可。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列各句的横线上。
(1)母亲这样地整日 (劳动 劳碌 劳作)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 (滋味 风味 趣味)。
(3)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管教 管理 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4)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 (杜绝 隔绝 断绝)了。
【答案】(1)劳碌 (2)滋味 (3)管束 (4)隔绝
【解析】
考查词义的辨析。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彩的方面的区别。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本题(1)选“劳碌”符合母亲忙忙碌碌地劳作的情形;(2)“食物”——“滋味”;(3)“管束”是“管教并约束”的意思,符合语意的表达;(4)“隔绝”是“分隔断绝 ,把某一物体分开、与外界完全隔绝”,符合语境。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周家为富不仁,老父死后,几个儿子互相残害,争夺家产。
B.家庭条件不好,他为了供儿子上大学,不得不节衣缩食。
C.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只在一旁任劳任怨。
D.我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答案】C
【解析】
任劳任怨:比喻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与“不带头劳动”相矛盾。故选C。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
B.通过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使我领略到了母亲对子女深沉而无私的爱。(删去“通过”或“使”)
C.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2018年安徽省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在皖西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展开了开幕式。(“展开”改为“开展”)
D.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完善”和“建立”互换位置)
【答案】C
【解析】
C.“展开”改为“举行”。故选C。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C.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
【答案】A
【解析】
B项,并列谓语中间不用顿号,用逗号;C项,“吃大户”要加上双引号;D项,相邻的概数连用,中间不加顿号。故选A。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母亲的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D.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答案】D
【解析】
D.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故选D。
8.仿写句子。
母亲,您像一条河,流淌着生命的水源,供我成长;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您像一首诗 散发着笔墨的幽香 引我深思 您像一本书 饱含着无穷的智慧 常读常新
【解析】
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注意例句运用的是比喻修手法。
9.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0多人为朱德的母亲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为领袖的母亲开追悼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毛主席也送了一副挽联,上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拟写出下联。
【答案】(示例)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分析上联的形式,紧扣对联“一一相对”的特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事迹、品德作答即可。
根据文中“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结合上联“民族英雄贤母”,概括归纳为“劳动阶级完人”;根据文中“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结合上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概括归纳为“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去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1)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2)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3)母亲节快到了,请给你的母亲发一条短信,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答案】(1)示例: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
(2)示例一: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有些年轻人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且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时间陪伴母亲,微信晒爱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形式。
示例二:这是年轻人在作秀。且不说母亲能否看到微信,即使能看到,这种通过网络表达的情感也比较虚幻,不如实实在在地多陪伴母亲。
(3)示例:母爱是雨,沐浴着我长大;母爱是灯塔,指引我前行;母爱是阳光,温暖我心灵。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祝您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衔接需要承上启下,可以结合第一段内容“母爱的表达方式”与第二段内容“两方观点”总结即可。
(2)这道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但作答时注意要紧扣所给的语段,先表明观点再陈述你的理由。
(3)此题考查了短信的撰写。这种题要求学生读题要细,在表述上要明确,表达准确,得体并富有层次感。例如:母爱是磅沱大雨中的一把伞,母爱是寒冷中的一碗热汤面,母爱是粗糙的大手,母爱是甜甜的笑脸。妈妈,我想对您说:您辛苦了,我爱您!
11.学校开展“弘扬民族精神,致敬时代英雄”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读革命英雄
开国元勋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人民心中的英雄。请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课文《回忆我的母亲》,谈谈朱德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的原因。
(2)活动二:赞时代英雄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然而不同于英雄辈出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年代的伟大精神往往蕴藏在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他们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构成了新时代的英雄群像。
为挽教烧伤父亲的生命,不顾自己尚处于哺乳期,毅然选择“割皮教父”的康静;1999年至今,帮助上万山区孩子学习知识、打开眼界,“青春接力二十载”的复旦大学支教团;身残志坚,寒来暑往靠辛勤劳动,自力更生的“90后独腿独臂外卖骑手”董洪喜;面对火灾险情,冒着生命危险“四进四出”火海,将滚烫液化气钢瓶抱出来的消防员张晓明;新冠疫情中救治的医护人员、戒严的警察士兵、检疫的社区人员,还有义务接送的出租司机、主动供餐的小餐馆主、无偿捐献的菜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自己平凡的力量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用“隐形的翅膀”飞越艰难与困苦,用纯朴的心灵创造出温暖社会的光和热。
请根据以上新闻内容,为新闻拟一个标题。
(3)活动三:扬英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写下你的结束语,激励同学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英雄。
【答案】(1)主观:朱德为了实现革命理想,长期坚持,不断学习,艰苦奋斗,不畏牺牲,勇于战胜一切困难。
客观: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母亲钟太夫人对他的教育和影响。
(2)向平凡人的英雄事迹致敬
(3)示例:英雄是民族的希望,先锋引领祖国的前途。同学们,咱们的“弘扬民族精神,致敬时代英雄”主题活动到此就要结束了,但弘扬民族精神永不止步,希望同学们要争做时代英雄,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
【解析】
(1)本题考查作品人物的分析。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可知,朱德是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同志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并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始终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同志怀着“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的决心,率领抗日将士挥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他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抗战,力挽狂澜,为挺进敌后、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艰苦奋斗,无惧牺牲,勇于战胜一切困难,正是对朱德同志一生的最好评价。
再结合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可知,朱德回忆了自己母亲勤劳的一生,也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种种影响,如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生产的知识、勤劳的习惯、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母亲留给他的最宝贵的财富。还有就是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朱德同志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积极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思想。当他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据此概括原因即可。
(2)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
先仔细读懂材料,采用“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的方法,结合新闻材料的导语和主体进行概括作答。本题结合“不同于英雄辈出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年代的伟大精神往往蕴藏在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他们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构成了新时代的英雄群像”可知,新闻的主要对象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主要事件是: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
示例一:新时代的平凡英雄;
示例二:平凡却伟大的千千万万劳动者。
(3)本题考查活动结束语的拟写。写活动结束语要结合活动的主题来进行,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激励同学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英雄”。可以此融入活动结束的话语中,先为本次活动主题进行总结,再呼吁同学们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英雄。
示例:同学们,咱们“弘扬民族精神,致敬时代英雄”的主题活动就要结束了。民族精神需要弘扬,时代英雄需要铭记,英雄们的精神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感悟、去学习。让我们大家积极学习时代英雄们的感人故事,积极弘扬民族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二、阅读理解
(一)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乙】
①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最后一次,他面对的敌人,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八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倍。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建立了不可轻侮的战斗力。
②从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中国没有见到过任何可与朱德统率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他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外没有别的吃的,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③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
④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
⑤朱德爱护部下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早期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⑥“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⑦“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十一、二点钟才睡,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
⑧“他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他喜欢跟朋友们谈天,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受过伤。”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
12.甲文中,朱德感谢母亲对他的影响,请结合乙文内容举例说说母亲对朱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里。(至少答出2点,有具体事例与甲文相照应。)
13.下面是根据乙文第⑥段还原成的访谈对话,请根据康克清回答的内容,写出采访人提出的问题。
采访人:“ ?”
被采访对象:“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14.对于《红星照耀中国》这样强调真实性的纪实性传记来说,乙文中的第③段却记录了很多民间传说,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2.示例:(1)革命的意志:统帅军队经受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万众一心,具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二精神的罕见人品;(2)与困难作斗争:经历五次大围剿,面对并战胜数倍的敌人;作为统帅,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3)强健的身体: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答出其中两点,且事例与甲文相照应即可)
13.您好,请问您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
14.不矛盾;(1)来源于作者的采访,也是一种真实的记录;(2)从侧面表现了朱德在群众中的威望之高和对敌人的威慑力之大;(3)这些极富传奇色彩的传说和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朱德的形象更立体,更亲切(答出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第二段“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联系【乙】文第段“他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外没有别的吃的,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可知,朱德在母亲的影响下有了革命的意志,朱德不畏惧严冬和艰难,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具有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罕见人品;
根据【甲】文第一段“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联系【乙】文第①⑤段“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最后一次,他面对的敌人,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八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倍”“朱德爱护部下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早期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可知,朱德在母亲的影响下有了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面对远超己军的敌军毫不畏惧,最后战胜敌军,成为统帅后,生活与穿着与普通士兵别无二致,同甘共苦,早期常赤脚走路,冬天南瓜充饥,牦牛肉当饭从不叫苦;
根据【甲】文第一段“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联系【乙】文第④段“身材不高,但很结实”“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可知,朱德的母亲给了朱德强健的身体,在长征途中,朱德将马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步行,不知疲倦。
13.本题考查采访词。
根据【乙】文第⑥段“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可知,朱德妻子康克清的回答主要围绕朱德的基本特点和其他特点展开,围绕朱德与众不同的性格分条理讲述,据此提问即可。
1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明确观点:不矛盾;内容:根据【乙】第③段“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神奇的本领”可知,作者采访到的民间流传的关于朱德的传说,也是真实地记录,符合强调真实性的纪实性传记的创作;【乙】第③段“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展现了不同的人对朱德的看法,但都表现了朱德在群众中的声望高,朱德对敌人极有威慑力;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生动有趣,丰富了人物形象。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母亲的浪漫
张亚凌
①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
②记得小时候,切面条时,母亲总会把我喊到案板前问,凌娃,想吃啥样子的面条?我呢,歪着脖子仰着脸蛋,边瞎想边瞎说,母亲就按我说的样子来切: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我说啥她就切成啥样的。父亲总责怪母亲,说大人没大人样,你就跟着娃贪玩吧,吃一顿饭都吃得乱七八糟。
③父亲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了我的参与、我的瞎想瞎说,我才嬉戏般吃完没油水没菜的杂粮面条,还吃得有滋有味。
④用糜子面、玉米面、红薯面蒸馍馍时,母亲更民主。只要我们兄妹没事,就可以趴到案板上参与。洗干净的各种豆子就放在旁边,馍馍的形样随便捏,可以在里面放进自己喜欢的豆子。母亲只是强调说,自己捏的馍馍蒸熟后就是自己的了,得吃完,不许耍赖的。已经说好了,我们就没有抱怨地吃着其实并不喜欢吃的各种馍馍。不过就因为有几粒豆子包在里面,且是自己包进去的,吃时的感觉就好多了。
⑤想想看,几个箅子上,东倒西歪着不同形样的馍馍,谁家会这么开明?只有浪漫的母亲才会想到用种种方式刺激孩子们的味蕾,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⑥母亲的浪漫,当然不止这些。
⑦上小学时,吃个苹果都像过年一样隆重的年月,院子里的苹果树上结了多少苹果,都在母亲反反复复中数得清清楚楚,我们绝对没有机会偷吃的。摘苹果是母亲亲自做的事情。高处,母亲会站在梯子上小心地摘下来,绝不会不小心撞掉一个苹果的。不过,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
⑧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我们自然也不会空手回来的,我们不过是用苹果一种味儿,换来了很多味儿。
⑨呵呵,人都吃不饱,还给鸟雀留。一棵苹果树让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这都是母亲的浪漫啊。
⑩记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学了,母亲把我和父亲送到村口。我们准备走了,母亲又喊住了我,从兜里掏出一把钥匙,后面还挂着一个小绒球。“把大门钥匙带上,我娃走得再远,都会觉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样舒坦。想家了就看看钥匙,家门就推开了。”我和父亲已经走了老远,母亲还在叮咛。
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
我一直觉得,给我钥匙是母亲做的最最浪漫的事。
母亲真是个浪漫的女人。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人家种庄稼,都磕着边种。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只是图了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亲嘟哝不合算时,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
瞧瞧母亲,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说实在的,我成长的快乐得益于母亲的浪漫。
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8分钱一碗香喷喷的踅(xué)面,娃娃们围着吃,大人们乐呵呵地看着,不吃也香。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让我好好看书。
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当别的母亲给自己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多是本子、笔,或者书。三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是问题,母亲却给我订了一本少年阅读的杂志。
巷子里别的女人不理解我的母亲,说她“不会过日子”,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
(文章有删改)
15.通读全文,根据提示,依次概括出母亲所做的“浪漫”的事。
(1)母亲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面食制作,唤起孩子的食欲;
(2)
(3)母亲送我去远方求学,让我带上家里的大门钥匙并悉心叮咛;
(4)
(5)母亲拉我到书摊、给我买书、定杂志,让我过眼瘾。
16.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 段中加点词语。
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
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让我好好看书。
17.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的理解。
18.“母亲的浪漫”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在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
【答案】15.(2)上小学时,母亲将自家苹果送给邻居,让我们吃到很多味,还留一只给鸟雀;
(4)田地分到各家各户的年代,母亲却在地前面种向日葵,认为图了好看很划算(把得失算得很浪漫);
16.(1)“稀释”一词,通过“我”的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钥匙缓解了“我”外出求学时想家时的痛苦,表达了“我”对母亲体贴的感激。
(2)运用动作描写,把“我”拉到书摊前花钱看书而不是吃美食,表现了母亲对“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视,富有教育远见。
17.在当时苦难的生活中,母亲的“浪漫”体现在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子女富有智慧的教育(任选一点);这些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茁壮成长,培养我们获取生活的快乐与幸福的能力。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与认可。
18.结构方面,“母亲的浪漫”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的叙事与抒情线索,将“母亲的浪漫”的事情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内容方面,“母亲的浪漫”与题目相照应,开头先总写“我”认为母亲是很浪漫的人;再详叙述体现她“浪漫”的往事,在这些事情中“我”懂得了分享,不计较得失,热爱生活,欣赏美等;最后总结母亲的“浪漫”是一种财富,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
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概括。
第一件事,母亲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面食制作,唤起孩子的食欲,在第②至⑤段;
第二件事,可定位到第⑦至⑨段。结合第⑦段句子“母亲每次都会留一个苹果在树上,说是给鸟雀的”,第⑧段句子“树上是结了好些苹果,可一条巷子好歹也二十几户人家,每家送两个,也留不下几个让我们吃”,第⑨段句子“呵呵,人都吃不饱,还给鸟雀留。一棵苹果树让我们吃到了许多味儿。这都是母亲的浪漫啊”可概括出:上小学时,母亲将自家苹果送给邻居,让我们吃到很多味,还留一只给鸟雀;
第三件事,母亲送我去远方求学,让我带上家里的大门钥匙并悉心叮咛;在第⑩至 段;
第四件事,在第 段至结尾。结合第 段句子“母亲真是个浪漫的女人,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母亲倒好,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母亲说了,咱看了芽儿拱出地面,看了叶子变宽变大,还看了多日的葵花盘;人家就图了个嘴快,还是咱划算”,第 段句子“瞧瞧母亲,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可概括出:田地分到各家各户了,母亲地前面种一溜向日葵,“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
16.本题考查词语和句子的赏析。
(1)第 段“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看着看着,恍惚间就进了家,就来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难受劲就被慢慢地稀释了”,“稀释”本是物理和化学名词,意思是在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低溶液的浓度,本句中指“我”想家的难受心理慢慢得到缓解,心理得到安慰。这个句子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也是“我”的想象,虚写;结合第⑩段中母亲说的“想家了就看看钥匙,家门就推开了”以及“我”的感受“还别说,想家了,我就掏出钥匙”可知,这一句描写写出钥匙给“我”带来安慰,缓解了“我”想家时的痛苦,表达了“我”对母亲给“我”钥匙这一浪漫行为的感激。
(2)第 段中“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让我好好看书”,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上句中“也记得三十多年前去赶集的事。8分钱一碗香喷喷的踅面,娃娃们围着吃,大人们乐呵呵地看着,不吃也香”,可知其他家长赶集时花钱让孩子吃踅面,而母亲却花钱“让”我看书。结合 段中“母亲信奉‘嘴瘾一过就消化了,眼瘾一过就留心里了’”,可见“而我的母亲则是将我拉到书摊前,慷慨地给我两毛钱,让我好好看书”,表现了母亲富有远见,知道精神食粮远比吃食更能给人营养的道理,对“我”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影响深远。
17.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结合上文中所写的母亲的浪漫事可知,小时候,母亲用各种方式唤起孩子们的食欲,我们吃得有滋有味(②到⑤段内容);上小学时,母亲将自家苹果送给邻居,让我们吃到很多味,还留一只给鸟雀(⑦到⑨段内容);外出求学时,母亲给“我”家里大门钥匙,化解“我”想家的难受劲(⑩到 段内容);田地分到各家各户的年代,母亲却在地前面种向日葵,认为图了好看很划算( 段)。这些都体现了母亲对生活追求真善美,热爱生活,关爱孩子,对子女富有智慧的教育。第 段“当别的母亲给自己孩子带回来吃的东西时,她给我带回来的是本子、笔,或者书。三十多年前的关中农村,连吃饭都是问题,母亲却给我定了一本少年阅读的杂志”可知,母亲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愿意花钱让“我”看书学习,表明母亲深知知识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知道“今天”的读书学习能成就孩子“明天”的美好未来,母亲虽然站在“今天”,看到的却是“明天”,有智慧,有见识,目光长远。正是这样的母亲,才成就了一个有学识的“我”,让“我”有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认可、钦佩和感激。
18.本题考查文章线索的分析。
线索有物、地点、时间、人物、事件和情感六种。散文从材料的角度看,其特点就是“散”,但通过线索可将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
结构方面,本文题目是“母亲的浪漫”,由第①段“我一直觉得,母亲从骨子里是个很浪漫很浪漫的人”可知,先总说“我”认为母亲是很浪漫的人;接着②至 段详细地写了母亲的“浪漫”事件;最后第 段“可我知道,是浪漫引领着我的母亲站在‘今天’里,看的却是‘明天’的风景”,总结“我”喜欢母亲的“浪漫”,可见“母亲的浪漫”是本文的叙事与抒情线索;
内容方面,“母亲的浪漫”是文章的叙事中心,母亲做饭、摘苹果、送“我”外出求学、种向日葵、给“我”买书等,都是“浪漫”的体现。这种“浪漫”成了一种“我的财富”,让“我”懂得慷慨大方、不计较得失;面对生活,懂得享受追求美;养育孩子看得长远,关心孩子成长等,由此可看出“我”对母亲是感激与赞美的,正是“母亲的浪漫”把这些情节和情感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