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消息二则【2022-2023统编版八上语文知识梳理+精准训练】(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消息二则【2022-2023统编版八上语文知识梳理+精准训练】(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7 10:2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消息二则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荻港(dí)横渡(hèng)摧枯拉朽(cuī)
B.芜湖(wú)签订(qiān)协定(xié)锐不可当(dǎng)
C.泄气(xiè) 督战(dū)前锋(fēng)风平浪静(jìng)
D.业已(yè)要塞(sài) 歼灭(qiān)英勇善战 (shàn)
【答案】C
【解析】
A.横渡(héng);
B.锐不可当(dāng);
D.歼灭(jiān);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形声字辨析,从字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形声字的辨析的准确性。A项中没有错别字;B项“急烈”应为“激烈”;C项“拒决”应为“拒绝”,“签定”应为“签订”,“胁定”应为“协定”;D项中“残败”应为“惨败”。C项中错别字是最多的,故选C。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庆祝新中国70华诞的盛大阅兵中,15个徒步方队步伐铿锵,锐不可当,32个装备方队铁流滚滚、排山倒海,12个空中梯队鹰击长空、傲视苍穹……
B.李天佑英勇善战,戎马一生,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
C.未来一定不会只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
D.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下临安,余杭等地。
【答案】D
【解析】
A.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一般多用来形容一种气势。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英勇善战: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战。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风平浪静:意思是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此处用来描述叛军,属感彩不当;
故选D。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答案】C
【解析】
C.表达方式是议论,其他三项是记叙,故选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B.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C.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D.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答案】C
【解析】“顽强”是褒义词,意思是不怕困难,做事情有坚持到底的精神,也指一个人的品质很坚毅。在这里当“顽固”讲,用作贬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的宾语中心语是“敌阵”。
B.“溃退”是动词,“敌阵”是名词。
C.“三”是数词,“纷纷”是形容词。
D.“万船齐放”是主谓短语,“直取对岸”是动宾短语。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词性和短语。C. “纷纷溃退”中“溃退”是动词,充当谓语,“纷纷”是副词,充当状语。故C错误,选C。
7.下列对文中词语或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中,“不到”“即已”突出时间短,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B.“……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的意思是“都”,它在这里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C.“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藐视敌军,赞扬我军的思想感情。
D.“……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巧妙地交代战役的结果,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D项表述错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一句说明了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8.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按要求回答问题。
(1)“西起九江(不含)”中“不含”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中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答案】 (1)不能。如果去掉“不含”,就可以理解为包括九江在内,但当时九江不在我军渡江区域内,去掉“不含”表意就不准确了。 (2)“歼灭”是指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指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但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动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用词准确。
【解析】新闻的语言必须真实准确,不能随意夸大、缩小或含糊其词。同时,使用鲜明而又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9.给下面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5字)。
11月28日,凤凰新华旗下南京首家周末24小时书店——不纸书店将在朗诗熙华府正式开业。
不纸书店是凤凰集团南京新华书店与朗诗绿色地产跨界合作的新型文化阅读空间,位于河西新城高庙路朗诗熙华府(近雍和府旁),暂定于每周五、周六24小时营业,周日至周四营业时间为9:30-17:30。这个面积约700平方米的书店由意大利迈丘匠心设计,意图以融入多种元素、构造不同体验的方式,打造集健康、人文、时尚、绿色四大主题为一体的文化聚集地。书店内部空间分为上下两层,设有14大主题展区,书籍摆放、软装细节处处照顾视觉感受。主题墙、儿童乐园、文艺阅读长廊、沙龙活动区等,满足读者综合需求。一楼入口处设有豪华水吧台,全品种提供饮品、西点,融合咖啡、书、音乐,为读者提供一个充满享受的阅读环境。除了以上硬件基础,更值得期待的是书店集聚了各类文化活动。不纸书店将打造为公共文化空间,为顾客提供演出信息、小型见面会、义演、活动售票等文化服务;同时,还将以“创艺”、“创作”、“创客”为主线,不定期举办艺文、创意类沙龙。
【答案】南京首家周末24小时书店开业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新闻标题拟写题。材料较长,内容本地化,且答案有字数限制。我们按照三步解题思路作答。第一步,很明显导语是首段;第二步,把导语概括成“什么对象+做了什么事”。我们看到导语本身就是这个结构,相当于已经帮我们完成了第二步的工作;第三步,进行适当删减以满足字数,我们可以得出“南京首家周末 24 小时书店开业”这个标题。注意,有同学可能会删减成“南京不纸书店开业”,这就是没有抓住新闻关键点。这则新闻关键点不在这家书店的名字,而在于这家书店“周末 24 小时营业”的特点。因此同学在进行第三步时,一定要注意分辨新闻表达的侧重点。
10.2017年是渡江战役胜利68周年,八年级(1)班开展了“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活动场景,完成相应的练习。
(1)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战斗英雄的采访,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相应内容。
学生:请问东路军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十分顺利?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想起当时渡江的情况,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现在,您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
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斗英雄的叙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答案】 示例:总体上我们的渡江过程是非常顺利的,但是战斗也十分激烈。 示例:渡江作战当天,我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全体人员不怕牺牲,乘着木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地跨越长江。(能描述当时的场景即可) 示例:在这里我要向在渡江战役中英勇战斗、奉献出自己生命的战友们致以深切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 示例:我们中学生要铭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解析】
(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对话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给出的学生的问题,结合课文原文,有针对性的回答,语言表达得体即可。
①根据原文“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可知东路军当时渡江十分顺利;根据“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可知战斗也十分激烈。据此进行语言表述即可。
②根据第一问可知渡江过程是非常顺利的,但是战斗也十分激烈。因此描述时要突出战斗的激烈,但最终成功渡江的情景。
③向在渡江战役中英勇战斗、奉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表达出自己深切的悼念和崇高的敬意即可。
(2)本题为语言表达,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铭记革命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来表述。
11.某校八年级(2)班开展以“走近伟人毛泽东”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期,总共只用了一百六十块钱,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订报上,其余的钱还买了许多书籍和杂志。考入师范学校时,学校发了一套青色呢制服,这套衣服他一直穿着,穿了好几年,到褪了色、穿了孔,还没有换掉。
[材料二]
毛泽东在求学期间选定以“冷水浴”作为锻炼体格的方法,认为冷水浴除了可以锻炼体魄外,还可以磨砺意志。从实行之日起,一直到毕业,他每天天亮前就来到井边,脱去衣服,用吊桶打上水来,通身淋下,淋一阵,擦一阵,直到全身擦红发热为止。穿好衣服后,还要做几节运动。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话语激发了伟人毛泽东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责任意识,也震撼了无数有志之士的心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初中生,你对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感想呢?
【答案】(1)毛泽东具有爱好读书,勤俭节约的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坚忍毅力。
(2)(示例)只有心系祖国,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有价值。
【解析】
(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概括能力。由“三分之一是花在订报上,其余的钱还买了许多书籍和杂志”可知毛泽东爱好读书,由“到褪了色、穿了孔,还没有换掉”可知毛泽东勤俭节约;根据材料中的“认为冷水浴除了可以锻炼体魄外,还可以磨砺意志……还要做几节运动”可知毛泽东具有坚忍的毅力。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可以紧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国救民”等,从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角度进行阐述。
示例:我们应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肩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2.本文被公认为新闻写作的典范作品,首先体现在标题上。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13.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14.文中第⑧、⑨句运用的是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5.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在写法它们上有什么异同点,请简要比较一下。
16.下面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不料正是汤思伯到芜湖的那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答案】12.标题中“百万大军”强调渡江人数之多,气势之大;“横渡长江”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所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明确醒目,“百万”“横渡”二词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13.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二十四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14.议论。阐释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证明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正确性,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意思对即可)
15.相同点:无论是写哪路大军,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不同点: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之前已做过报道;西路军写得较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要战果和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16.过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叙写,又开启下文对我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写。(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作用。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提示给读者。本文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括了本则新闻记叙的主要内容,其中“百万大军”突出了数量多,“横渡”突出了渡江气势之大,这两个词语使文章题目醒目、有气势,富有感染力,能激发人的豪情。
1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得出原因: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二十四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掌握。表达方式有五种: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划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对此种情况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个句子一方面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敌溃我胜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指出这与“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从而证明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正确性,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
1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根据“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分析,相同点:无论是写哪路大军,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
根据“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概括,这是对中路军的报道,比较简略;根据“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概括,这是对西路军的报道,西路军写得较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根据“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概括,这是对东路军的报道;东路军写得更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要战果和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据此写出不同点即可。
16.本题考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根据上文“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分析,“不料正是汤思伯到芜湖的那天”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根据下文“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分析,“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引起下文对东路军渡江作战的报道。故这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____________
①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记者 白瀛 史竞男)《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7日晚在央视播出,来自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
②总决赛中,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取胜,在“飞花令”环节,她与大学老师王子龙以“酒”为关键词进行了七八轮交锋,一口气说出《水调歌头》、《短歌行》、《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苏幕遮·怀旧》、《将进酒》等多首带“酒”字的诗词,令评委赞不绝口。
③据节目总导演颜芳介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百余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
④92岁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说,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并融入理想志趣的,因此纵使千百年后再读,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⑤“《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使我更加坚信:中国的古典诗词绝对不会消亡。”叶嘉莹说。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7.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18.消息导语中的“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说明了什么?
19.第②段划线的句子表现了武亦姝的什么特点?
20.结合第④段叶嘉莹说的话,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说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倡导“纸质阅读”的合理性。
【材料链接】
人们阅读纸质书时,常常采用默读的方式。这种阅读是默不作声的、私人性的、静静的阅读,读者个体通过特定文本和世界产生某种意义的关联。阅读时眼睛在纸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描,不断地在头脑中转换成特定的意义,这个解码过程不但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解和阐释信息的过程。因此,阅读总是与思考密不可分,与印刷文本相对应的沉浸式阅读,专注单一文本,往往呈现为持续的、深度的阅读,阅读者对阅读中的单调状态有忍耐力。
与纸质阅读不同,数字阅读的对象是电子文本,包括网络电子书、在线文本、数据库、网站等。电子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超文本”,与超文本相对应的数字阅读,是一种建立在网络互联互通基础上的浏览式阅读。其特征是读者可以从无数可能的通道进入,如文本的标题、主题词、人名、书名、事件等。各种可能的进出通道使得阅读的时间、空间、内容、渠道的边界全部消失了,因而阅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呈现为短暂的、浮光掠影和不断转换焦点的阅读。从阅读功能来说,主要是捕捉多重信息,收集相关资料,浏览诸多文献,所以并不专注于对信息的深度解释和理解。
【答案】17.武亦姝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
18.说明收看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之多,说明广大观众非常喜欢中国古诗词。
19.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有精彩表现,说明她诗词储备量非常丰富,表现了她才气充沛、沉着冷静、才思敏捷的特点。
20.叶嘉莹说的话说明中国古典诗词融入了作者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和理想志趣。纸质阅读古典诗词有利于人们全面看待事物,同时纸质阅读的方式是沉浸式阅读,能培养读者的深度思考能力,数字阅读并不专注于对信息的深度解释和理解。因此应该推行纸质阅读。(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7.本题考查给新闻拟题的能力。给新闻拟写标题,可以采用“某人做某事”的形式来概括,通常新闻的主要内容在导语中有体现。
结合本文导语中的“华社北京2017年2月8日电(记者 白瀛 史竞男)《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7日晚在央视播出,来自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可知,这里的“某人”即“武亦姝”,“某事”即“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获得冠军”,因此本则新闻可拟题为: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夺冠。或: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武亦姝夺冠。
18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
根据“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可知,这里列出了具体的数据,“10期”与“11.63亿”两个数据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收看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非常多,因为观看的人数多,又说明《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也体现了广大观众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
19.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概括时要全面,语言要精炼。
根据第②段划线句“在‘飞花令’环节,她与大学老师王子龙以‘酒’为关键词进行了七八轮交锋”可知,在竞争激烈的舞台上面对强大的对手,她没有怯场,体现出了她的沉着冷静的特点;“一口气说出《水调歌头》、《短歌行》、《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苏幕遮·怀旧》、《将进酒》等多首带‘酒’字的诗词,令评委赞不绝口”可知,她的诗词储备量非常丰富,才气充沛,才思敏捷。
20.本题考查学生文章阅读理解能力。作答时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和背景材料,清楚要求作出的评价、判断的观点等是什么。
联系本文第④段“92岁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说,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并融入理想志趣的,因此纵使千百年后再读,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可知,叶嘉莹在这段话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历经多久,都能让人体会到同样的感动,是因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作者的作品里蕴含了他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和理想志趣。
再联系【连接材料】的第①段“阅读总是与思考密不可分,与印刷文本相对应的沉浸式阅读,专注单一文本,往往呈现为持续的、深度的阅读,阅读者对阅读中的单调状态有忍耐力”可知,纸质阅读方式对于读者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它的阅读方式是沉浸式的,能培养读者的深度思考能力;
再根据【连接材料】的第②段“阅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呈现为短暂的、浮光掠影和不断转换焦点的阅读。从阅读功能来说,主要是捕捉多重信息,收集相关资料,浏览诸多文献,所以并不专注于对信息的深度解释和理解”可知,这里将电子阅读相对于纸质阅读的弊端进行了解说,也即数字阅读并不专注于对信息的深度解释和理解,综合以上可知纸质阅读的意义非常大,应该大力推行纸质阅读。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中国梯”
①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珠峰登山博物馆中,有一副其貌不扬的梯子。它高近6米,金属质地,其上挂有几段登山绳索,正中还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
②如果不是展柜一侧的说明,或许没有人能想到,这是一副曾被放置在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处的梯子。
③“在珠峰海拔8680米的‘第二台阶’处,它架了整整33年。”1975年登顶珠峰的登山家桑珠对这副梯子记忆犹新,“当年把它架到山上时,我还背过它。”
④为什么要在珠峰上架梯子?这要从珠峰北坡的攀登史说起。
⑤珠峰最传统的两条攀登路线,分别为自尼泊尔境内出发的南坡路线和自中国境内出发的北坡路线。自1921年开始,英国探险者曾8次从北坡对珠峰发起挑战,无一成功,导致十余人遇难。因此,北坡被英国人视为“死亡路线”。
⑥北坡路线最后冲顶阶段有一道高数米、几乎垂直的岩壁,海拔8680米左右,极难寻找攀爬支撑点,这就是“第二台阶”。
⑦1960年,中国人首次尝试从北坡攀登珠峰。到达“第二台阶”时,队员刘连满让队友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踩着自己的肩膀通过,成功跨越“第二台阶”并最终登顶。
⑧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登珠峰。为解决“第二台阶”这一攀登难题,当时的后勤主管罗志升想到了架设金属梯。他联系到西安一家飞机制造厂,赶制出了这套组合金属梯。梯子采用轻量铝合金挤压型材料,适合架设在冰裂缝、岩石陡坡等处。
⑨那一年,向顶峰的冲击前后进行了三次,前两次均因暴风和降雪无功而返。第三次时,时年23岁的桑珠被选入冲顶突击队。他和其他几名队员背着金属梯到达海拔8600多米处,但也由于风雪过大下撤。
⑩5月25日,突击队再次到达海拔8000米以上的两个营地。26日,山上刮起十级大风,队员们被困在帐篷里不能行动。下午,突击队长索南罗布带领大平措、次仁多吉和贡嘎巴桑,与狂风搏斗了几小时,终于攀登到“第二台阶”处,用岩石锥和绳子架设好了这段金属梯。“那时氧气不多,高空风又大,工作时很费力,喘气困难,但大家很少吸氧,留着登顶用。”队长索南罗布后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5月27日9时30分左右,9名中国登山队队员借助金属梯的帮助,成功越过“第二台阶”。当天下午2时30分,9勇士成功登顶,成功测得珠峰高程为8848.13米。
此后,这副金属梯便留在了“第二台阶”,有1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曾通过这一梯子登上地球之巅,国际登山界亲切地把它命名为“中国梯”。
2007年,国内外登山者在“中国梯”的右侧岩壁上搭建了一个更高的金属梯,使攀登更加便捷。2008年5月27日,中国的登山向导专门攀至“第二台阶”,将“中国梯”拆除,带回珠峰登山博物馆。
“虽然老梯子不在山上了,但是每次踩在‘第二台阶’的新梯子上,都会感觉到精神的传承。”25岁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次仁罗布说。去年,他和7名队友一同登顶珠峰,为珠峰新“身高”的测量提供了宝贵的峰顶测量数据。
截至目前,累计已有超3000人次从北坡登顶过珠峰。
(新华社记者王沁鸥)
21.浏览全文,迅速提取主要信息,整合分析,替珠峰登山博物馆工作人员为“中国梯”写一段简介文字,字数不超过150字。
22.在第 段重复运用“成功”一词三次,请你揣摩王记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23.读完此文,你一定触摸到登珠穆朗玛峰者这个群体的精神世界,请参照示例,结合全文,说说你体会到的其他三种精神。
示例:坚持传承与创新。为解决“第二台阶”攀登难题,中国登山队想到了架设金属梯,金属梯架设33年后,国内外登山者又搭建了一个更高的金属梯,他们不断创新,后面成功登顶者传承前辈登山者的精神,为珠峰新“身高”的测量提供了宝贵的峰顶测量数据,这个群体有着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精神。
【答案】21.中国梯承载着中国人对珠峰的探险历史。它是中国登山队于1975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第二台阶”的岩壁上架起的一座高近6米的金属梯,梯子采用轻量铝合金挤压型材料,人背肩扛运上山,在珠峰海拔868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助1300多人登顶珠峰。2008年5月27日拆除,收进珠峰登山博物馆。
22.一是突出“中国梯”的价值;二是表达了为中国登山队终于解决了“第二台阶”攀登难题而测得珠峰高程的欣慰与自豪之情。
23.示例:(1)勇往直前。北坡被英国人视为“死亡路线”,但是累计已有超3000人次从北坡登顶过珠峰,可谓勇往直前。
(2)团结合作。中国人在尝试从北坡攀登珠峰过程中。到达“第二台阶”,队员刘连满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通过,最终登顶,中国梯是中国登山队一起背上珠峰的,国内外登山者在“中国梯”的右侧岩壁上搭建了一个更高的金属梯,可谓团结合作。
(3)坚忍不拔。中国登山队一年一向顶峰的冲击前后进行了三次,前两次均因暴风和降雪无功而返。没有气馁,继续第三次,可风雪过大不得不下撤,再次冲击,与狂风搏斗装上中国梯,喘气困难,但大家很少吸氧,留着登顶用,终于成功登顶,可谓坚忍不拔。
【解析】
2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①段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珠峰登山博物馆中,有一副其貌不扬的梯子。它高近6米,金属质地,其上挂有几段登山绳索,正中还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②段的“这是一副曾被放置在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处的梯子”和③段的“在珠峰海拔8680米的‘第二台阶’处,它架了整整33年”可概括出,现收藏于拉萨市的珠峰登山博物馆中的“中国梯”,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它曾被放置在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处整整33年;
结合⑧段的“当时的后勤主管罗志升想到了架设金属梯。他联系到西安一家飞机制造厂,赶制出了这套组合金属梯。梯子采用轻量铝合金挤压型材料,适合架设在冰裂缝、岩石陡坡等处”可概括出,中国梯采用轻量铝合金挤压型材料,适合架设在冰裂缝、岩石陡坡等处,由西安一家飞机制造厂赶制;
结合⑩段的“下午,突击队长索南罗布带领大平措、次仁多吉和贡嘎巴桑,与狂风搏斗了几小时,终于攀登到‘第二台阶’处,用岩石锥和绳子架设好了这段金属梯”和 段的“此后,这副金属梯便留在了‘第二台阶’,有1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曾通过这一梯子登上地球之巅,国际登山界亲切地把它命名为‘中国梯’”可概括出,中国梯是由中国登山队历经千难万险架设的梯子,助1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登顶珠峰。
2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赏析。
第一个“成功”指借助梯子,“越过‘第二台阶’”,肯定了中国梯的重要作用;第二个“成功”指“登顶”,第三个“成功”指“测得珠峰高程”,强调突出中国登山队取得的巨大成就,表达了王记者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参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精神即可。
结合⑤段的“自1921年开始,英国探险者曾8次从北坡对珠峰发起挑战,无一成功,导致十余人遇难。因此,北坡被英国人视为‘死亡路线’”和⑦段的“1960年,中国人首次尝试从北坡攀登珠峰”可以概括出,不怕牺牲、直面困难的精神;
结合 段的“2007年,国内外登山者在‘中国梯’的右侧岩壁上搭建了一个更高的金属梯,使攀登更加便捷”和 段的“去年,他和7名队友一同登顶珠峰,为珠峰新‘身高’的测量提供了宝贵的峰顶测量数据”可概括出,团结协作精神;
结合⑩段的“下午,突击队长索南罗布带领大平措、次仁多吉和贡嘎巴桑,与狂风搏斗了几小时,终于攀登到‘第二台阶’处,用岩石锥和绳子架设好了这段金属梯。‘那时氧气不多,高空风又大,工作时很费力,喘气困难,但大家很少吸氧,留着登顶用。’队长索南罗布后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可概括出,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