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习题(济南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1.3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习题(济南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27 21:47: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七上2.1.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一日,老猪在森林里闲逛,遇到老槐树,相互调侃着(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一棵槐树和一头猪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有细胞壁
B.它们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它们都能进行光合作
D.槐树的果实、猪的心脏都属于器官
【答案】D
【解析】A.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因此,动植物细胞的都具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A不符合题意
B.槐树属于植物,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猪属于动物,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老槐树没有系统,B不符合题意。
C.老槐树属于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猪属于动物,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可以进行光合作,C不符合题意。
D.槐树的果实属于生殖器官、猪的心脏都属于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D符合题意。
2.多数植物体叶片正面的绿色比背面深些,其主要原因是(  )
A.上表皮细胞内含叶绿体较多
B.下表皮的保卫细胞多于上表皮
C.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紧密,且含叶绿体较多
D.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紧密,且含叶绿体较多
【答案】C
【解析】上表皮靠近栅栏组织,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叶绿体含量多;而下表皮靠近海绵组织,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绿体少。此外上表皮接受阳光照射多,叶绿素形成多。而表皮由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组成,其中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有叶绿体,有利于阳光的透入,C符合题意。
3.普利斯特利实验证明“植物能够净化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这是因为植物产生了(  )
A.氧气 B.有机物 C.二氧化碳 D.水分
【答案】A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所以,普利斯特利实验证明“植物能够净化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这是因为植物产生了氧气。
4.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不正确的是(  )
A.能量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来 B.消耗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C.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D.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答案】A
【解析】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A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B不符合题意。
C.把光能转变成贮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物质转化: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D不符合题意。
5.如图分别表示某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和不同温度下测量的光合作用效率。下列给出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效率越高
B.一定光照强度内,增加光照强度能提升光合效率
C.一定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能提升光合效率
D.夏天最热的午后,气温最高,光照最强,光合作用的效率最高
【答案】D
【解析】A.据第三幅图可见: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表现出越高的光合作用效率,A不符合题意。
B.据第一幅图可见:一定光照强度内,增加光照强度能提升光合效率,B不符合题意。
C.据第二幅图可见: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效率越强,C不符合题意。
D.夏天最热的午后,部分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D符合题意。
6.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至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菜农一般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主要目的是(  )
A.补充大棚内的氧气,抑制光合作用
B.补充大棚内的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
C.降低大棚内的温度,抑制呼吸作用
D.降低大棚内的湿度,促进蒸腾作用
【答案】B
【解析】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取决于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当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光合作用的吸收量,棚内二氧化碳量升高,反之二氧化碳量降低。作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该棚内的二氧化碳呈现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化,每天日出前(7时左右),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积累在棚内,使二氧化碳达到最高值;在a点,此时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最低,所以打开通风口的目的补充大棚二氧化碳,以利于棚外二氧化碳进入棚内,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
7.无棣县信阳镇吴季李村的草莓喜获丰收,引领无棣乡村采摘游,把乡村旅游推向深入。种植户为提高大棚草莓的产量,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合理密植 B.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C.适时松土、施肥 D.保持棚内温度恒定
【答案】D
【解析】A.合理密植就是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能达到增产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光照时间越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达到增产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C.及时松土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促进呼吸作用,利于植物的生长,达到增产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D.适当增加棚中的昼夜温差,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有机物多,到了夜间气温低呼吸作用减弱,分解的有机物减少,使有机物得到更多地积累,能达到增产的目的,所以保持棚内温度恒定不能到达增产的目的,符合题意。
8.某同学将一株植物进行暗处理,然后把植物上的一片叶子装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瓶,瓶口密封,放到阳光下(如图)。几小时后,他用酒精脱色、碘液染色来处理叶片,叶片不变蓝。主要是因为(  )
A.光照时间不够 B.缺乏二氧化碳
C.缺水 D.温度太高
【答案】B
【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细胞的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该实验装置中,在密闭的玻璃瓶内放了氢氧化钠,由于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玻璃瓶内没有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玻璃罩内的叶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所以滴加碘液后整片叶都不变蓝,故B符合题意。
9.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
A.溶解叶片中的淀粉,避免将叶片烫死
B.将淀粉煮熟,避免将叶片烫死
C.溶解叶片中的叶绿体,避免酒精过度挥发
D.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避免酒精过度挥发
【答案】D
【解析】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装有酒精和叶片的小烧杯,一定要隔水加热。这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够好,尤其容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10.分别于早晨、傍晚和深夜在同一株植物上相同位置摘取性状、大小基本相同的3片叶子,用打孔器取相同的圆片,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结果可能是
A.傍晚摘取的叶片蓝色最深 B.早晨摘取的叶片蓝色最深
C.深夜摘取的叶片蓝色最深 D.三片叶片蓝色深浅程度一样
【答案】A
【解析】由于傍晚摘取的叶片光合作用时间最长,所以制造的淀粉最多,蓝色是最深的,观察选项,A符合题意。
二、实验探究题
11.1881年,德国科学家用水绵做了如下实验。
(1)在分类学上,水绵属于   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   (没有/有)   根、茎、叶的分化,属于   (单/多)细胞生物。
(2)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从而证明:氧是由植物体的   释放出来的。
(3)格尔曼紧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用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惊奇地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光区域,其他光区域数量较少,从而证明叶绿体主要吸收   光,用于光合作用。
(4)小明将水绵放在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这种气体是   ,请写出他如何检测出来的?   。
(5)晚上,他将水绵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下: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 61 55 42 32 25 21 19
分析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6)在晴朗的夏季,将水绵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放在室外培养。连接二氧化碳检测仪,测得密闭玻璃罩内水绵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水绵在一天中   (曲线上两点之间)段的光合作用最强。
【答案】(1)藻类;无机盐;没有;多
(2)叶绿体
(3)红光、蓝光
(4)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探入试管内,发现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或光照强度越弱,光合作用越弱或植物越接近光源,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
(6)CD
【解析】(1)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它们的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分类学上,水绵属于早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多细胞生物。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这是因为有光的叶绿体部分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可见氧是由植物体的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3)科学家恩格尔曼在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后,紧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他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惊奇地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光区域。可见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用于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4)将水绵放入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植物的叶片中的叶肉细胞利用叶绿体在光下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因此玻璃管中释放的这种气体是氧气。由于氧气有助燃的作用,因此其检测的方法是:打开橡皮塞,迅速将快速将带火星的木条插进玻璃管中,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5)从表中可知,随着与光源距离的增加,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越来越少,证明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弱而变小(或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或植物与光源的距离越近,产生的气泡越多)。
(6)从图2可知,曲线CD段二氧化碳浓度迅速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吸收的原料迅速增加,因此这段时间内光合作用最强。
三、综合题
12.农业生产中为提高作物产量,可以将玉米和大豆间隔种植(如图1),也可以在种植作物的时候做到疏密有致(如图2);图3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请运用相关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1中可以看出:玉米茎杆较高,大豆茎杆较矮,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的优点是可确保良好的风,增加周围   的含量,提高图3中的   (用字母表示)效率。
(2)大豆和玉米间作,在大豆根部形成根瘤菌,根瘤菌能将氮气转化为氮肥,为植物提供肥料。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细胞结构最大的区别是   。
(3)从图2可以看出,玉米种植稀疏恰当,可以充分接受光照照射,提高玉米的产量。从光合作用原理分析,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原因就是:提高了对   的利用效率,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为   。
(4)玉米生长的幼苗期和开花期,需要吸收大量水分,这些水分主要用于玉米的   ,影响该生理活动的外界因素是   (至少答出两条)
(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提高作物产量的科学方法,同学们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他们在三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相同的萝卜幼苗,温室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条件的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每个温室的光照、土壤、水分等其他条件均相同)
温室 A B C
二氧化碳浓度 0.02% 0.15% 0.15%
温度 20℃ 20℃ 30℃
为了研究温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他们应选择   两组进行对照试验。
【答案】(1)二氧化碳;C
(2)无成形的细胞核
(3)光;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4)蒸腾作用;光照强度、大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
(5)B、C
【解析】(1)影响光合作用的外在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故从图1中可以看出:玉米茎杆较高,大豆茎杆较矮,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的优点是可确保良好的通风,增加周围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理,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加,提高图3中的C光合作用效率。
(2)细菌的是单细胞的,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胞里都有细胞核。 故根瘤菌(属于细菌)与豆科植物根细胞结构最大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
(3)从图2可以看出,玉米种植稀疏恰当,可以充分接受光照照射,提高玉米的产量。从光合作用原理分析,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原因就是:提高了对光的利用效率,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为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4)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玉米生长的幼苗期和开花期,需要吸收大量水分,这些水分主要用于玉米的蒸腾作用,影响该生理活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大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等。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分析表格,为了研究温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他们应选择B、C两组进行对照试验,因为B、C两组的唯一变量是温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13.下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严重干旱会造成农作物减产,这表明物质   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
(2)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   。
(3)“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表明: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4)某地植被稀少,气候、空气质量差。经大面积植树造林后,预期该地区空气湿度将   (填“上升”或“下降”),空气中氧气含量将会   (填“增加”或“减少”)。
【答案】(1)水
(2)氧气
(3)光
(4)上升;增加
【解析】(1)由图可以知道,水由导管运输到叶片,二氧化碳由气孔进入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和有机物从植物体内出来,为光合作用的产物。故干旱缺水,原料不足,光合
作用减弱,有机物合成减少,农作物减产,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因此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氧气。
(3)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步骤为:①暗处理:把生长旺盛的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②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黑纸片。③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④漂洗、染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⑤观察: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现象: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色,未遮光部分变成蓝色。结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蓝,而被黑纸片遮光部分遇碘液后不变蓝,证明见光的叶片内产生了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同时也证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4)大面积植树造林后,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增加大气湿度,促进生物圈水循环;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故绿化造林后大气湿度上升,氧气含量增加。
14.黄栌是重要的观赏树种,叶片秋季变红,鲜艳夺目。著名的北京香山红叶林中主要树种就是黄栌。为提高其观赏价值,科研工作者从国外引入了一个黄栌品种,与北京本地黄栌进行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1)研究中,科研工作者以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来反映光合作用速率,原因是   。除此之外,还可以检测   速率等指标来反映光合作用的快慢。蒸腾速率是以水分的散失速率为指标的,水分由叶片散失的通道是   。
(2)由图1可知,在4月到11月期间,两种黄栌的光合速率都表现出   的大致趋势。到了11月份,   仍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由此推测其落叶期相对较晚,观叶时间较长。
(3)每年8-11月份,北京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减少,由图2可知,在此期间引入黄栌的蒸腾速率   本地黄栌的蒸腾速率,说明其具有较好的保水抗旱能力。
(4)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从适应环境的角度,引入黄栌   (填“适合”或“不适合”)在北京地区种植。但是否引种还需要从其潜在的生态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答案】(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释放(淀粉合成);气孔
(2)先升高后降低;引入黄栌
(3)小于
(4)适合
【解析】解:(1)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的过程。研究中,科研工作者以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来反映光合作用速率,原因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除此之外,还可以检测氧气释放(淀粉合成)速率等指标来反映光合作用的快慢。蒸腾速率是以水分的散失速率为指标的,水分由叶片散失的通道是气孔。(2)分析图1可知,在4月到11月期间,在4~8月时,两种黄栌的光合速率是逐渐上升的,在8~11月时,两种黄栌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所以两种黄栌的光合速率都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大致趋势。到了11月份,引入黄栌仍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由此推测其落叶期相对较晚,观叶时间较长。(3)每年8-11月份,北京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减少,由图2可知,在此期间引入黄栌的蒸腾速率小于本地黄栌的蒸腾速率,说明其具有较好的保水抗旱能力。(4)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引入黄栌的进行光合作的时间较长,蒸腾速率也较低,从适应环境的角度,引入黄栌适合在北京地区种植。但是否引种还需要从其潜在的生态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某种原料”及“植物茎运输水分的部位”,设计了图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如下:
①将整个装置放在黑暗处24小时;
②将整个装置放在光下照射5小时,取下A、B两叶片,分别经脱色、碘液处理后:A叶片呈蓝色,B叶片不呈蓝色;
③取出植株,洗净茎杆浮色,做成茎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1)步骤①是为了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的影响,利用的生理活动是   。
(2)步骤②涉及实验的变量是   。A叶片起   作用。
(3)步骤③其现象为:茎中的   被染成了红色。导管的作用是输送   。
(4)在实验中植物运输水分的动力来自于叶片进行   所产生的拉力。
(5)叶片表皮上的   是植物散失水分的“门户”。
【答案】(1)呼吸作用
(2)二氧化碳;对照
(3)导管;水和无机盐
(4)蒸腾作用
(5)气孔
【解析】(1)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①将整个装置放在黑暗处24小时的目的是将叶片中的原有淀粉运走耗尽,该步骤所利用的植物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2)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装置内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变量是二氧化碳,目的是条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A叶片没有经过此装置,起对照作用。(3)植物的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输送有机物。根据步骤③茎中的导管被染成了红色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导管的作用是输送水和无机盐。(4)蒸腾作用是指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分和运输无机盐
的动力。在实验中植物运输水分的动力来自于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所产生的拉力。(5)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的状态通过叶片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叶片表皮上的气孔是植物散失水分的“门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七上2.1.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一日,老猪在森林里闲逛,遇到老槐树,相互调侃着(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一棵槐树和一头猪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有细胞壁
B.它们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它们都能进行光合作
D.槐树的果实、猪的心脏都属于器官
2.多数植物体叶片正面的绿色比背面深些,其主要原因是(  )
A.上表皮细胞内含叶绿体较多
B.下表皮的保卫细胞多于上表皮
C.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紧密,且含叶绿体较多
D.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紧密,且含叶绿体较多
3.普利斯特利实验证明“植物能够净化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这是因为植物产生了(  )
A.氧气 B.有机物 C.二氧化碳 D.水分
4.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不正确的是(  )
A.能量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来 B.消耗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C.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D.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5.如图分别表示某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和不同温度下测量的光合作用效率。下列给出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效率越高
B.一定光照强度内,增加光照强度能提升光合效率
C.一定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能提升光合效率
D.夏天最热的午后,气温最高,光照最强,光合作用的效率最高
6.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至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菜农一般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主要目的是(  )
A.补充大棚内的氧气,抑制光合作用
B.补充大棚内的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
C.降低大棚内的温度,抑制呼吸作用
D.降低大棚内的湿度,促进蒸腾作用
7.无棣县信阳镇吴季李村的草莓喜获丰收,引领无棣乡村采摘游,把乡村旅游推向深入。种植户为提高大棚草莓的产量,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合理密植 B.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C.适时松土、施肥 D.保持棚内温度恒定
8.某同学将一株植物进行暗处理,然后把植物上的一片叶子装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瓶,瓶口密封,放到阳光下(如图)。几小时后,他用酒精脱色、碘液染色来处理叶片,叶片不变蓝。主要是因为(  )
A.光照时间不够 B.缺乏二氧化碳
C.缺水 D.温度太高
9.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
A.溶解叶片中的淀粉,避免将叶片烫死
B.将淀粉煮熟,避免将叶片烫死
C.溶解叶片中的叶绿体,避免酒精过度挥发
D.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避免酒精过度挥发
10.分别于早晨、傍晚和深夜在同一株植物上相同位置摘取性状、大小基本相同的3片叶子,用打孔器取相同的圆片,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结果可能是
A.傍晚摘取的叶片蓝色最深 B.早晨摘取的叶片蓝色最深
C.深夜摘取的叶片蓝色最深 D.三片叶片蓝色深浅程度一样
二、实验探究题
11.1881年,德国科学家用水绵做了如下实验。
(1)在分类学上,水绵属于   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   (没有/有)   根、茎、叶的分化,属于   (单/多)细胞生物。
(2)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从而证明:氧是由植物体的   释放出来的。
(3)格尔曼紧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用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惊奇地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光区域,其他光区域数量较少,从而证明叶绿体主要吸收   光,用于光合作用。
(4)小明将水绵放在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这种气体是   ,请写出他如何检测出来的?   。
(5)晚上,他将水绵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下: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 61 55 42 32 25 21 19
分析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6)在晴朗的夏季,将水绵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放在室外培养。连接二氧化碳检测仪,测得密闭玻璃罩内水绵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水绵在一天中   (曲线上两点之间)段的光合作用最强。
三、综合题
12.农业生产中为提高作物产量,可以将玉米和大豆间隔种植(如图1),也可以在种植作物的时候做到疏密有致(如图2);图3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请运用相关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1中可以看出:玉米茎杆较高,大豆茎杆较矮,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的优点是可确保良好的风,增加周围   的含量,提高图3中的   (用字母表示)效率。
(2)大豆和玉米间作,在大豆根部形成根瘤菌,根瘤菌能将氮气转化为氮肥,为植物提供肥料。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细胞结构最大的区别是   。
(3)从图2可以看出,玉米种植稀疏恰当,可以充分接受光照照射,提高玉米的产量。从光合作用原理分析,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原因就是:提高了对   的利用效率,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为   。
(4)玉米生长的幼苗期和开花期,需要吸收大量水分,这些水分主要用于玉米的   ,影响该生理活动的外界因素是   (至少答出两条)
(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提高作物产量的科学方法,同学们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他们在三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相同的萝卜幼苗,温室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条件的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每个温室的光照、土壤、水分等其他条件均相同)
温室 A B C
二氧化碳浓度 0.02% 0.15% 0.15%
温度 20℃ 20℃ 30℃
为了研究温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他们应选择   两组进行对照试验。
13.下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严重干旱会造成农作物减产,这表明物质   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
(2)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   。
(3)“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表明: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4)某地植被稀少,气候、空气质量差。经大面积植树造林后,预期该地区空气湿度将   (填“上升”或“下降”),空气中氧气含量将会   (填“增加”或“减少”)。
14.黄栌是重要的观赏树种,叶片秋季变红,鲜艳夺目。著名的北京香山红叶林中主要树种就是黄栌。为提高其观赏价值,科研工作者从国外引入了一个黄栌品种,与北京本地黄栌进行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1)研究中,科研工作者以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来反映光合作用速率,原因是   。除此之外,还可以检测   速率等指标来反映光合作用的快慢。蒸腾速率是以水分的散失速率为指标的,水分由叶片散失的通道是   。
(2)由图1可知,在4月到11月期间,两种黄栌的光合速率都表现出   的大致趋势。到了11月份,   仍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由此推测其落叶期相对较晚,观叶时间较长。
(3)每年8-11月份,北京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减少,由图2可知,在此期间引入黄栌的蒸腾速率   本地黄栌的蒸腾速率,说明其具有较好的保水抗旱能力。
(4)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从适应环境的角度,引入黄栌   (填“适合”或“不适合”)在北京地区种植。但是否引种还需要从其潜在的生态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某种原料”及“植物茎运输水分的部位”,设计了图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如下:
①将整个装置放在黑暗处24小时;
②将整个装置放在光下照射5小时,取下A、B两叶片,分别经脱色、碘液处理后:A叶片呈蓝色,B叶片不呈蓝色;
③取出植株,洗净茎杆浮色,做成茎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1)步骤①是为了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的影响,利用的生理活动是   。
(2)步骤②涉及实验的变量是   。A叶片起   作用。
(3)步骤③其现象为:茎中的   被染成了红色。导管的作用是输送   。
(4)在实验中植物运输水分的动力来自于叶片进行   所产生的拉力。
(5)叶片表皮上的   是植物散失水分的“门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