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国庆节作业(十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国庆节作业(十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7 21:4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国庆节作业(十一)
一、选择题
1.下面选项中对文学常识的阐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的结构必须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五个部分组成,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概括性)是它的基本特征。
B.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C.新闻六要素指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它与记叙文的六要素完全相同,因此,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
D.《一着惊海天》这篇消息报道了我国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新闻事件。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
D.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①②⑤④③ B.③②①④⑤ C.①⑤③④② D.③⑤①④②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5.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爸爸没有多想就借了3万元给同在工地上打工的工友,可开年复工以后,这位工友就联系不上了,近10多年来一直杳无消息。
B.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C.近年来,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蔚为壮观。
D.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二、基础知识综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脸庞( ) 胡髭( ) yǒu( )黑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颇有”的“颇”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有以下解释,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
A.偏;不正。 B.很;相当地。
(4)本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今年“十一黄金周”,台儿庄古城招聘“景区解说员”志愿者,作为应聘者,需要阅读下面文段,勇闯两关。
“十一黄金周”期间,涌进山东台儿庄古城的游客数量约46万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人数的八成。古城内一面弹痕累累的墙壁前,众多游客驻足凝神,抚今追昔,感溉颇深。
“义丰恒”杂货铺,是战后台儿庄古城内留存的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房屋墙面上的累累弹孔至今仍清晰可见。幼时居住在此的李敬善,已将近90岁。战争留给他的童年记忆是古城的惨景,“仗打完后,树也被烧了、房也被毁了,全城一片废墟。老人们都说城里‘无墙不饮弹,无土____________’”。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当年在台儿庄战场上拍摄了近百张照片,部分发表在美国《生活》杂志上。他写道:“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小城镇的名字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
(1)【第一关:文字关】根据语境和语言特点,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三个字,使语意衔接得当,结构对称,表述完整。
(2)【第二关:故事关】结合文段和自己对台儿庄古城的了解,对驻足在“弹痕累累的墙壁”前的一群游客,讲述台儿庄古城的“弹壁”故事,不少于60字。
四、对比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释】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
(3)谈笑有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
(5)子欲居九夷
9.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陋,如之何?”
10.【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11.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12.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13.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
14.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15.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16.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冑,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Ⅹ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17.请结合选文说说托尔斯泰有着一双怎样的眼睛。
18.选文第②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19.请简要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六、作文
20.生活中处处有新闻,就你身边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写一则500字左右的消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C
6. páng zī 黝 茂蜜 茂密 B 外貌描写
7.(1)不沃血
(2)1938年3月,中日台儿庄大战异常激烈,火力凶猛,台儿庄硝烟弥漫,流弹纷飞,“义丰恒”杂货铺高约2米的墙壁是火力聚焦点,墙壁弹痕累累,弹孔密集。
8.(1)出名;(2)这;(3)博学的人;(4)官府文书;(5)想,想要. 9.(1)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2)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10. 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11.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12.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意近即可) 13.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意近即可) 14.“好”与“不好”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5.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目光敏锐,犀利;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18.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有力地证明了托尔斯泰眼睛的敏锐性和丰富性。 19.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来源于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研究,他用艺术巨笔把时代的本质准确地表现出来。
20.八年级(1)班举行“好消息奖”推选活动
本报讯 5月5日上午,为激发同学们对好消息的关注热情,八年级(1)班成功地举行了一次“好消息奖”推选活动。通过交换阅读、现场打分等形式,根据消息要素的完整性、时效性、角度的新颖性等标准,最终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共 30 篇。
本次活动,由该班班委会、团支部发起,得到了学校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的大力支持。活动中,共收到来自全班同学提供的各类消息48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卫生、教育等方面。整个评选活动分为三部分:一是由各位同学现场展示自己从网络、报纸上选取的好消息,并简要陈述选择该消息的理由。二是将这些好消息进行交换阅读,在阅读中互相评价。三是对48篇好消息进行现场打分,并当场公布结果。
活动持续了近三节课,最终经过老师、同学们的认真评
选、严格筛选,有30篇好消息获得等级奖。分别是:《让青春
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人民日报》2014年05月05日01版)等两篇消息喜获一等奖,《孤寡老人“儿孙满堂”》 (《中国教育报》2014年04月22日01版)等8篇消息获得二等奖,另有20篇获得三等奖。
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自始至终,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正如有位同学所言:这次“好消息奖”推选活动意义非凡,必将极大地激发我们对新闻的关注热情,衷心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