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三单元测试卷
班别: 姓名: 学号: 评分:
一、基础(40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20分)
(1)□□□□□,□□□□□。”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山山唯落晖。□□□□□,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4)思乡、离愁是诗文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
(5) )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是: □□□□, □□□□。(郦道元《三峡》)
2.看拼音写词语。(4分)
(1)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nà liáng( ),母亲总要背诵唐人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2))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wéi mù( )起着同一作用。
(3)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 huǎn chōng( )一下视线。
(4))在艺术上使用有yǎ sú zhī bié( ),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交化水平。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锐不可当的精神值得提倡。
B.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巧妙绝伦,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C.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天衣无缝。
D.张小冬同学心直口快,对有缺点的同学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通过特级老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去掉“通过”或是“对”。)
B.他们胸杯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博,终于夺得了冠军。(在“敢博”的后面加上“的精神。)
C.鸟的翅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水远不能飞到高空。(把“不管”改为“无论”)
D.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把“要”改为“能否”)
5.下列句子中,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他的手还没有靠近火炉,心早就暖了。”本句用了夸张的修辞。
B.“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微笑着喝着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老人喝泉水。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句中“寒”字意为“使人感到有寒意”,这个现象属于古今异义。
D.“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中“清”字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仿照下面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续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4分)
例:我梦想,来到了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 , , ;我梦想, , , ;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眀”的感慨。
二、阅读(60分)
(一) 课内文言文(18分)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下面对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9.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6分)
(二)课外文言文(18分)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②瀹(yuè):浸渍。③夤(yín)缘:循沿。
10.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6分)
(1)园已易主 ( ) (2)晚乃步出城东 ( )
(3)以后会未可期_ ( ) (4)往憩于尚氏之第( )
11.给下列句子断句。 (6分)
山 上 多 老 枳 木 性 瘦 韧 筋 脉 呈 露 如 老 人 项 颈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虽然“园已易主”,但因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月光下的探访》李汉荣
①今夜风清露白,月明星稀,宇宙澄澈,月光下的南山显得格外端庄妩媚。斜坡上若有白瀑流泻,那是月辉在茂密的青苹上汇聚、摇曳,安静,又似乎有声有色,斜斜着涌动不已,其实却一动未动,这是层出不穷的天上雪啊!
②我爬上斜坡,来到南山顶,是一片平地,青草、野花、荆棘、石头都被整理成一派柔和,蝈蝈弹奏着我熟悉的那种单弦吉他,弹了几万年了吧。这时候曲调好像特别孤羊忧伤,一定是怀念着它新婚远别的情郎。我还听见不知名的虫于在唧唧夜话,说的是生存的焦虑,饥饿的体验,死亡的恐惧,还是月光下的快乐旅行?在人之外,还有多少生命在爱着、挣扎着、劳作着、歌唱着,在用它们自己的方式撰写着种族的史记。我真想向它们问候,看看它 们的衣食住行:既然有了这相遇的缘分,我应该对它们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它们那么小,那么脆弱,在这庞大不可测的宇宙里生存是怎样的冒险,是多么不容易啊。然而,常识提醒我,我的探访很可能令它们恐惧,最大的帮助就是不打扰它们。慈祥的土地和温良的月光会关照这些与世无争的孩子的,这么一想我心里的牵挂和怜悯就释然了。
③我继续前行。我看见几只蝴蝶仍在月光里夜航,这小小的宇宙飞船,也在无限地做着短 促的飞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索存在的底细,花的底细。此刻它们是在研究月光与露水相遇,能否勾兑出宇宙中最可口的绿色饮料?
④我来到山顶西侧的边缘,一片树林寂静地守着月色。偶尔传来一声鸟的啼叫,好像只叫了半声,也许忽然想起了作息纪律,怕影响大家的睡眠,就把另外半声叹息咽了回去——我惊叹这小小生灵的伟大自律精神,但我想它的灵魂里一定深藏着我们不能如晓的智慧。想想吧,它们在天空上见过多大的世面啊。它们俯瞰过,超越过多么多么多的事物,它们肯定从大自然的灵魂里获得了某种神秘的灵性。我走进林子,看见一棵橡树上挂着一个鸟巢。我踞起脚尖,发现这是一个空巢,几根树枝一些树叶就是全部的建筑材料,它该是这个世界最简单的居所了,然而就是它庇护了注定要飞上天空的羽毛;那云端里倾洒的歌声,也是在这里反复排练。而此时它空着,空着的鸟巢盛满宁静的夜光,这使它看上去吴像是一个微型的天堂。
⑤如果人真有来生,我期望我来生只是一只太阳雀鸟或知更鸟,几粒草籽、几滴露水就是一顿好午餐。然后我用大量时间飞翔和歌唱。我的内脏与灵魂都朴素干净,飞上天空,不弄脏一片云彩,掠过大地,不伤害一片草叶。飞累了,天黑了,我就回到我树上的窝——我简单的卧室兼书房一一因为在夜深的时候,我也要读书,读这神秘的寂静和仁慈的月光。(有删减)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叙写了一次充满诗意的月夜探访,按“示例”,说说作者探访了哪些对象。(6分) 示例:弹奏单弦吉他的蝈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4.第②段和第④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不同的,请分别用一个词加以概括。(6分)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段①和段⑤的两个画线的句子中,请任选一句加以品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6.一次月夜探访,竟让作者产生了做一只鸟的奇特想法,说说产生这种奇想的原因。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附加题: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选段,完成1-3题。(10分)
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饿饭。饥民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济。但抚台傲慢地回答他们说:“为什么你们没有饭吃 城里有的是。我就总是吃得饱饱的。“抚台的答复一传到人们的耳朵里,大家都非常愤怒。他们举行了群众大会,并且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清朝衙门,砍断了作为官府标志的旗杆,赶走了抚台。这以后,一个姓庄的布政使骑马出来,晓谕百姓,说官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这个姓庄的说话显然是有诚意的,可是皇上不喜欢他,责他同“暴民”勾结。结果他被革职,接着来了一个新抚台,马上下令逮捕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挂在旗杆上,作为对今后的“叛逆”的警告。
这件事在我们学堂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都同情“造反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单纯地把它看作一件耸听的事而感兴趣。我却始终忘不掉这件事。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1.选文的两个自然段,分别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2分)
2.少年毛泽东对“造反”一事是怎样看的 大多数同学是怎样看的 (4分)
3.正是由于少年毛泽东立大志,苦修身使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就你了解的毛泽东在后来所取得的成就作简要叙述。(4分)
八年级第三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基础
1.(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浅草才能没马蹄 绿杨阴里白沙堤 (3)树树皆秋色 牧童驱犊返(4)猿鸣三声泪沾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5)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2. 纳凉 帷幕 缓冲 雅俗之别
3.D【锐不可当: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巧妙绝伦: 意思是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4.C
5.C属于词类活用
6. 登上了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来到了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二、阅读
(一)7.A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9.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二)10.(1)换了。 (2)走。 (3)约定时日。(4) 住宅
11.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
12.A 点拨:本文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而非情感变化。
【译文】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非常繁荣茂盛。每年海棠花盛开的时候,(我)一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在海棠花下醉了五次了。今年又同参寥子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到这里游玩,但园子已换了主人。这个新主人虽说是个市井中人,然而因为我的缘故,他也稍稍培育整治了这个园子。山上有很多老枳树,树木的质地坚韧,形体瘦削,枳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就像老年人的脖子。枳树花白而圆,就像颗颗大珍珠叠加在一起,颜色、香味都不同一般。这树不被人们喜爱,往往被人们稍微砍去一部分,但由于我的原因,这树还能不被砍伐,得以保存。大家喝过酒,去到姓尚人家的住宅休息。姓尚人家也是市井人家,但住处却整洁、宽敞,就如吴越人家一般,竹林花园都叫人喜爱。我们醉睡在小板楼阁上,微微醒来,听到来做客的崔成老弹奏着雷氏琴,一会儿如悲风乍起,一会儿如晓月初升,琴声清脆有力,意境深远,好像并非人间。晚上就走出城东,买了大木盆,意思是说可以倒进清泉,用来浸瓜和李子。接着,沿着小沟而行,到了姓何人家和姓韩人家的竹园。当时姓何的人家正在竹林间盖房子,地基已开辟好了,于是在竹阴里摆起了酒席。有个主簿叫刘唐年的,送来油煎的糕饼,名字叫“为甚酥”,味道美极了。客人还想饮酒,而我忽然兴致全无,于是就径直归去。路过姓何人家的小园圃,要了他家一丛橘树,移种在雪堂西边。一起来做客的徐得之,即将到闽中去了,以后能否见面很难预料,于是要求我记下这次游玩的经历,作为日后见面拍掌而笑的谈资。当时就参寥子一人不喝酒,用枣汤代酒。
(三)13.唧唧夜话的虫子 夜航的蝴蝶(或:不懈探索的蝴蝶) 啼叫的夜鸟(或:咽回半声叹息的夜鸟) 挂在橡树上的鸟巢(空巢)
14.爱怜 敬畏
15.段①:A.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富有诗意;B.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段⑤:运用想象,写出了作者成为鸟儿以后诗意般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的艳羡之情。
16.原因在于作者感受到了自然界弱小生灵的伟大(或:作者感受到了自然世界的美妙、神奇)
三、附加题
1.第一自然段:叙述,第二自然段:议论。
2.少年毛泽东对“造反”同情且不平,大多数同学只是同情。
3.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实践和个性。(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