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8 21:5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知多少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纵横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那个时代的一大特色。
公孙衍,一生之中先后在秦国、魏国、韩国等强国担任过宰相,对战国历史造成了重大影响,公孙衍本是魏国人,但因为得不到重用便跑到秦国从政,并获得了秦惠文王的重用,被任命为大良造,其实就是秦国的宰相。
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秦惠文王命公孙衍率部进攻魏国,并大获全胜,占领了水土肥沃的河西地区,杀的魏国只能割地求和。
魏惠王割让了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向秦惠王提议改变战略,先趁着秦魏交好之际向西攻灭义渠、巴、蜀等小国家,等平定了西方之后再回来收拾魏国不迟。
就在秦惠王犹豫不决之际,张仪来到秦国,并向秦惠王分析形势,说魏国现在四面受敌,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时候。西方的那些小国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足为患,拥有霸主实力的魏国才是心腹大患,如果让魏国缓过劲来,想要再灭它怕是就困难了。
张仪又说公孙衍是魏国人,此番建议未免有出卖秦国帮魏国的嫌疑,秦惠王恍然顿悟,遂罢免了公孙衍的大良造职位,开始重用张仪。
公孙衍被张仪横刀夺爱,越来越受冷落,便跑回魏国谋官,并逐渐混到了宰相的位置。为了让魏国摆脱秦国的威胁,公孙衍开始实行合纵政策,拉拢韩、赵、燕、中山等四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强秦,并与秦国的张仪针锋相对,展开了合纵连横的较量
张仪出身非常神奇,他是魏国宗室旁支,没落贵族一个,虽然一贫如洗,但是与魏国一些宗室成员关系密切,与魏惠王有一种天然的亲情(虽然很淡,胜过没有)
魏惠王并没有重用他,张仪只好到魏国的敌对国楚国去碰运气,昭阳权倾朝野,张仪投昭阳,张仪后因受辱离开楚国,他特别恨楚国,把扳倒楚国作为人生第一大目标。
到秦国,秦惠文王决定让他试一试,接着张仪前往魏国,目的是让魏国将河西和上郡剩余的领土拱手奉送给秦国,再让魏国去攻打楚国。张仪凭一张嘴,秦国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年,秦军再次开拔,公子华统领大军,张仪作为副将,负责与魏军谈判。张仪找到了说服魏国人的突破口。只要魏国放弃河西,秦国将不再出兵魏国,而是转而出兵赵、韩两国。张仪居然以三寸舌头,就让魏惠王将河西和上郡之地拱手相送,秦惠文王大喜,对张仪进行了三重封赏
正字正音
公孙衍 丈夫之冠
往之女家
富贵富贵不能淫
yǎn
guàn
rǔ 同“汝”,你
yín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 夫家,一定要恭顺、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
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重点词归纳
之的用法
代词
动词往,到....去
助词“的”
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
父命之、母命之、往送之门、诫之
往之女家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丈夫之冠也、女子之冠也
使动用法:淫、移、屈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么?
“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研读课文
现代文文章体裁主要有: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应用文
本文是属于:议论文
议论文一种分两种:
1,确立一种观点,加以证明----立论文
2,反驳别人的观点(破),并阐明自己的观点(立)---驳论文。
本文是属于驳论文
自已圈点批注,归结每小节的主要内容,确定文章结构思路,,同时思考:
1、孟子为什么说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小组交流:
结构思路,,同时思考:
1、孟子为什么说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 义 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3明确: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为了个人的名利;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幸福为理想。
(类比)(驳 破)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道德高尚、节操高洁。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gǎo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上级对下级告知)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gāo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shì号“文忠”
文天祥:
公元1278年,拥护益王赵昰为帝的文天祥,在经过多次战败后不幸被俘,当时宋朝灭亡已成定局。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企图让文天祥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断然拒绝,并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以明志。
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对其赞赏有加,并以中书宰相一职亲自劝降。文天祥依旧不为所动,本着“忠臣不侍二主”的态度最终慷慨就义。
朱自清: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韩信?你的爸爸 ?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首先,富贵不能改变心志。有些人富贵起了来,就被富贵冲昏了头脑。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有些人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坚持正义,理想。
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生活中确实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惑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第三,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摧眉折腰。只有坚持俊迈的节操,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赢得光明的前途。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仁义礼智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四)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糟粕之处:
妇女之道
三从四德(德、言、容,柔顺听话、功)
父母之命不可违
(五)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课堂练习
解释下面句子中红色字的词语
1,安居而天下熄 2,父命之 3 ,与民由之
4,富贵不能淫 5,独行其道 6,贫贱不能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
3,不得志,独行其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六)你评我评,总结提升
请班长评价一下这节课。
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标注到课堂表现表上。
小组长给自己小组的组员加好分数,上报到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