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安排的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实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1.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2. 教学重点
认识中和反应及其实质和应用。
3. 教学难点
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建立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方法分析
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使用胶头滴管等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三、学生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知道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巩固了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仪器及药品
实验仪器:胶头滴管、玻璃棒、小烧杯、温度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稀盐酸溶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试液)。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提出两个生活问题1.夏季,当你被蚊虫叮咬后,你知道怎样处理吗 这是为什么?2.在浓硫酸泄漏事故现场,人们紧急调用熟石灰进行抢险,熟石灰的作用是什么呢?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获取的信息思考回答问题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同时又为课题的引入作铺垫。
教师演示小实验:氢氧化铜与盐酸的化学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 。③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你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反应了吗?说出你的猜想? 猜想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讨论交流,说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 对比实验:突破平时在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的惯例,使学生形成悬念为下面的探究做好准备。
实验探究:仪器: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温度计。药品:NaOH溶液、稀盐酸(HCl)、 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探究方案:【Ⅰ】 向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再滴加稀盐酸(HCl), 观察现象。【Ⅱ】 向NaOH溶液中加入石蕊试液,溶液变蓝。然后再滴加稀盐酸(HCl), 观察现象。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中,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实验过程中的艰辛与乐趣。
播放swf文件视频:展示微观图片分析讲解: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反应生成水分子的过程。NaOH + HCl = NaCl +H2O 反应实质: H+ + OH- → H2O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现在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消失了,生成了其他物质。NaOH+HCl = NaCl+H2O 1、书写化学方程式; 2、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1、提高运用基本化学用语的能力。2、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感受中和反应中的微观变化。
归纳: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 + 碱 → 盐 + 水提示: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生成 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学生目睹记在心里;完成课堂练习。 明确基本概念;2、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
展示有关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系列图片 工业 :如用硫酸来处理工厂的废水等农业:如经常下酸雨形成的酸性土壤可以加入熟石灰中和酸性 生活 :如用食醋中和腌制皮蛋产生的碱,从而去除皮蛋的涩味 如用含氢氧化铝的胃药治疗胃酸过多,你会写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提问:能涂氢氧化钠溶液吗? 1.观看图片 2.并不断思索,寻找生活中其他的例子3、学生练习 :Al(OH)3+3HCl==AlCl3+3H2O 2HCl + Mg(OH)2= MgCl2 + 2H2O如被蚊虫叮咬后分泌在人体里的蚁酸而感到不适,可涂碱性物质(如稀氨水)来缓解痛痒。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化学课上所学知识能密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回顾课前的问题,解释困惑:1.夏季,当你被蚊虫叮咬后,你知道怎样处理吗 这是为什么 因为:蚊虫叮咬后,分泌在人体内的酸性物质(蚁酸),使肌肉酸痛,涂上牙膏、肥皂水或医用氨水可以止痒、消肿。2.在浓硫酸泄漏事故现场,人们紧急调用熟石灰进行抢险,熟石灰的作用是什么呢 因为:浓硫酸跟熟石灰发生中和反应,可除去浓硫酸. 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 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交流讨论,思考并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已有经验,探究自行体会,在知识的探索学习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课堂小结中和反应:1.定义2.实质3.应用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与大家分享。 学生可以从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完成书后习题1、2、3 认真解答习题 趁热打铁,巩固这节课的内容。
教学思路:首先关于课题的导入,是从学生感兴趣和身边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这样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其次,酸碱能否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据此扩展到两种酸与四种碱之间发生的反应,通过这一系列的反应来归纳总结出中和反应的概念,以此来巩固学生对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和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变化的理解(一是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对于没有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其他方面设计出间接的现象来证明反应的发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了酸碱的化学性质。我主要采用了实验为主的探究方法,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猜想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大胆的进行实验(实验设计较简单,是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大声的齐读了实验操作的步骤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及其实质;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他们记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还可以集中一下学生的精力。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问题,分小组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参与交流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多表达多动手,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达到最佳结合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教学反思:本节课是首次将教师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的探究实验,学生参与度也很高,课堂气氛很热烈很融洽。 不过还是有一些问题暴露;实验时有些学生操作不规范;比如:瓶塞的放置,用玻璃棒搅拌时发出“当,当,当”的声响,有的学生取药品的量偏多,我认为是因为他们的实验操作经验不足,导致把握不了,一不留神就倾倒很多;但是用胶头滴管吸取溶液时的操作就很规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细心的教导。但是,同学们爱动脑筋,能大胆的提出问题,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这一点还是值得我很欣慰。 不管怎样,我觉得还是要相信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动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因为害怕出现什么意外或者不相信学生就包办演示实验。应该要让化学课堂变换色彩,让沉寂的初三焕发出精彩,让学生对化学充满期待和喜爱,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