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前三单元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前三单元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30 21:4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前三单元复习试题(三)
一、选择题
1.下列相关的文学常识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水经注》——郦道元——北魏
B.《答谢中书书》——张岱——南朝齐梁
C.《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文学家
D.《使至塞上》——五言律诗——王维——唐代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B.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C.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D.大赛前夕,教练员喋喋不休地嘱咐参赛选手赛场上的注意事项。
3.下面各句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县城,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 了一夜。
(2)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3)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 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A.滞留 管束 掌握
B.停滞 约束 支配
C.滞留 管束 支配
D.停滞 约束 支取
4.下面选项中对文学常识的阐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的结构必须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五个部分组成,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概括性)是它的基本特征。
B.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C.新闻六要素指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它与记叙文的六要素完全相同,因此,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
D.《一着惊海天》这篇消息报道了我国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新闻事件。
5.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代是诗的时代”,这首五言律诗以叙事开端,交代了地点和事由,诗人将乘舟离开楚地去往蜀国,表达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之情。
B.颔联以雄健的笔力,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变化,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朵高高堆垒,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用多情的笔调,写出了家乡水的情深意重,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二、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sì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 南京大屠杀史实,详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 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 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6.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ì_____我国殇_____ 杀lù_____ 惨绝人寰_____
7.文段是一则围绕“国家公条日”而发表的(体裁)_____,立场鲜明地阐述了___的观点。
8.下列词语侬次填入以上选段空白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聚会 回忆 创造 怀念 B.集会 回想 发动 思念
C.集会 讲述 制造 悼念 D.聚会 讲解 制造 追悼
三、综合性学习
9.综合性学习
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教子、经商、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将开展“诚信做人”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探“诚信”之义】
(1)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请你搜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一条名言、一个故事,填在下表相应的空白处。
名言 轻诺必寡信。
①_________
故事 曾子烹彘
②_________
【访“诚信”之人】
(2)为了弘扬当代的诚信美德,你所在的小组将采访下面的诚信模范,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完善下面的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 采访对象:陈淑梅、李其云夫妇(重庆市铜梁区巴川街道居民)。2013年儿子因故去世。留下了67万元的巨额债务。陈淑梅夫妇用卖包子、打短工捡垃圾等方式,替儿子偿还债务,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和关照。2017年,二人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采访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你们对“诚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___ (2)不以疾也 疾:____________
(3)发大溪口 发:_____________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___________
1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12.[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 ;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
13.[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读书节中,小深老师带领团队设计《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创产品,搜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本届冬奥会,吉祥物最初的创意其实来自北方民间小吃糖葫芦,又叫“糖墩儿”,“初稿中组委会就看中了冰糖葫芦的冰晶外壳,但是希望冰壳里能够承载其他的一些东西。我们更换成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熊猫、老虎、麋鹿、藏羚羊……但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宠爱的熊猫成为最终选择。”
为了让熊猫的形象看起来更讨喜,曹雪和团队成员专门飞到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实地观察,发现幼年熊猫走起路来呈内八字,头身比也和成年熊猫不同,于是就采取了幼年熊猫的形象,让其更显呆萌。
“那天大家一起探讨,突然有个想法说能不能把‘冰丝带’融进去?”林存真说,这一下“点醒”了大家。当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的彩色光环出现在熊猫脸庞时,这个身穿冰壳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员,一下有了未来感、科技感,又是“冰丝带”,又有冰晶外壳,而且是中国国宝,全球人都爱的动物,这样定位马上就很清晰了。
【材料二】
①为什么冰墩墩能可爱得如此“直击心灵”呢?显然,冰墩墩的可爱并不是靠楚楚可怜的形象营造出来的,我们更愿意称之为“憨态可掬”:大眼睛、短手短腿和不成比例的大脑袋——这些婴儿般的特征,让看起来元气满满的冬奥会吉祥物也能显得天真可爱、讨人喜欢。
婴儿图式(infant schema)
②直到20世纪,诺贝尔奖得主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和尼科·廷贝亨(Niko Tinbergen)才描述出了人们认为可爱或惹人喜爱的特征:圆眼睛、胖脸颊以及大头小身的比例。这些特征能帮助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给予关注和照看,以帮助他们存活。洛伦茨和廷贝亨将这种脑部活动命名为婴儿图式(infant schema)。
③从外表上看,许多“萌物”都是一副弱不禁风、易受伤害的形象,但是可爱这种特征是很强大的。克林格巴赫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展示了婴儿和成人的面庞,并检验看到这些图像时人们的脑部活动。他们发现,大脑在看到“萌物”后的不到七分之一秒内就作出了反应。他的研究团队总结认为,可爱是解锁大脑快速注意力资源的第一把钥匙,在那之后,有关同情与共感能力的大脑网络才会发挥作用。
大脑的“万能钥匙”
④如果可爱是如此重要的一把钥匙,那么锁匠能否伪造出一把“万能钥匙”呢?几十年前,洛伦茨和廷贝亨就引入了“超常刺激”(supernormal stimulus)的概念,即比自然刺激更加突出或强烈的刺激。在一次经典实验中,廷贝亨发现,如果把真实的鹅蛋与白色的排球放在一起,鹅类更倾向于将排球滚回自己的巢穴。在这些鹅类眼中,更大、更圆的白色排球显然比真实的鹅蛋更有吸引力。在这里,排球就是一种超常刺激。
⑤与之类似,冰墩墩的婴儿特征可能比真实的婴儿更加突出,这令其成为了一种超常刺激:太可爱,可爱得令人难以抗拒,同时又不像真实的婴儿那么难伺候。这种可爱并不会让我们想要真的去养育一只冰墩墩或大熊猫,但我们的大脑仍然会被这类可爱形象所“劫持”。
⑥可爱的卡通形象会刺激到我们大脑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这一神经结构在大脑奖赏回路中非常关键。伏隔核中的神经元可以释放“快乐之源”——多巴胺。研究表明,超常刺激会激活伏隔核,令大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奖赏响应上。一组国际研究者团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人工处理了一些婴儿照片,使照片里的婴儿比正常婴儿“更可爱”或“更不可爱”,从而筛选出人们认为是超常刺激的面部特征。研究者向女性被试者展示了真实图片和处理后的图片,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对其脑部进行扫描。正如研究人员设想的一样,可爱程度的提高或降低对伏隔核的代谢活动有着显著影响,这表明这一大脑区域能够响应超常刺激,并激发对婴儿的利他和养育行为。
(选自《科普时报》2022-02-10)
14.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冰墩墩的设计既有中国元素,又有冬奥元素;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未来感。
B.冰墩墩楚楚可怜的形象特征是很强大的,能调动大脑快速注意力资源。
C.材料二的划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对“超常刺激”进行了解释说明。
D.呆萌的卡通形象会刺激大脑的伏隔核,令大脑注意力集中在奖赏响应上。
15.结合材料一,说说冰墩墩设计团队的灵感来源?
16.结合材料二①②段内容,给“婴儿图式”下定义
知识卡片: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是×××”,如: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17.小深老师带领团队设计出下面三种文创产品,其中卡通摆件BC成为爆款,受到学生欢迎,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和材料二分析原因。
A. B. C.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们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适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手里轻捻的那本语文书,也许纯是用来对付教导主任的。他要讲的课文以及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就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知识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我们于是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中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救火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来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九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模样。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个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说《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8.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最后一课:
19.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1)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2)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勿忙而焦急。
20.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1)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2)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21.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2.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23.生活中处处有新闻,就你身边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写一则500字左右的消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A
6. 祀 shāng 戮 huán 7. 新闻评论 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8.C
9. 示例:①言不信者,行不果。/人无信不立。/人倍信则名不达。/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②商鞅立木/尾生抱柱/季布一诺(或:一诺千金)/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或:退避三舍)/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示例:①中国的传统是父债子还,你们为什么要子债父母还呢 ②在还债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 ③对于你们为儿子还债这件事,周围人是如何看待的
10. (1)顺流而下 (2)迅速,快 (3)出发 (4)好像……的样子 11.(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12. 江水低于滟濒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滟灏堆(数十丈) 13.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14.B 15.示例:①“冰墩墩”的冰晶外壳创意来自糖葫芦;②组委会希望冰壳里能够承载其他的一些东西,在代表性动物中选中了熊猫,并在实地观察中采取了具有呆萌形象的幼年熊猫;③探讨中大家又提出融入“冰丝带”的想法,最终将象征着冰雪运动的彩色光环呈现于熊猫脸庞。 16.示例:识别婴儿般可爱或惹人喜爱的特征,给予关注和照看,以帮助他们存活的脑部活动就是婴儿图式。或者:婴儿图式就是人们识别婴儿般可爱或惹人喜爱的特征,给予关注和照看,以帮助他们存活的脑部活动。(把可爱或惹人喜爱的特征具体写到圆眼睛、胖脸颊以及大头小身的比例也可) 17.示例:①摆件BC以《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红小鬼为创作原型,这些摆件成为爆款说明“红小鬼”的形象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②摆件BC设计的“红小鬼”形象具有圆眼睛、胖脸颊以及大头小身的比例等可爱特征,这些特征能引发学生同情和共感。③摆件BC“红小鬼”造型具有的婴儿特征,能让人们的大脑产生超强刺激,释放多巴胺,令大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奖赏响应上。以上就是摆件BC成为爆款的原因。
18.平时的课:气定神闲,娓娓道来。最后一课: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19.(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很有画面感,让人易于理解接受。(2)使用比喻修辞,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的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灭火”的心态描摹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20.(1)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2)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21.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22.示例一:说起文化与美,都有一种心向往之并身体力行的景仰和坚持。示例二: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23.八年级(1)班举行“好消息奖”推选活动
本报讯 5月5日上午,为激发同学们对好消息的关注热情,八年级(1)班成功地举行了一次“好消息奖”推选活动。通过交换阅读、现场打分等形式,根据消息要素的完整性、时效性、角度的新颖性等标准,最终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共 30 篇。
本次活动,由该班班委会、团支部发起,得到了学校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的大力支持。活动中,共收到来自全班同学提供的各类消息48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卫生、教育等方面。整个评选活动分为三部分:一是由各位同学现场展示自己从网络、报纸上选取的好消息,并简要陈述选择该消息的理由。二是将这些好消息进行交换阅读,在阅读中互相评价。三是对48篇好消息进行现场打分,并当场公布结果。
活动持续了近三节课,最终经过老师、同学们的认真评
选、严格筛选,有30篇好消息获得等级奖。分别是:《让青春
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人民日报》2014年05月05日01版)等两篇消息喜获一等奖,《孤寡老人“儿孙满堂”》 (《中国教育报》2014年04月22日01版)等8篇消息获得二等奖,另有20篇获得三等奖。
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自始至终,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正如有位同学所言:这次“好消息奖”推选活动意义非凡,必将极大地激发我们对新闻的关注热情,衷心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