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二章 神经调节
第二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学习目标和任务:
1、举例说明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组成。
2、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异同。
3、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与意义。
课程导入
1、当被烫伤或者触碰到尖锐的物品时,人总是习惯性的往后缩手,为什么?
2、缩手动作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3、什么是反射?有哪些类型?其结构是怎样的?
反射及反射弧
反射的基本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
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
反射及反射弧
反射弧的结构: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弧
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
反射弧结构 组成 功能 结构破坏后的结果
感受器 传入神经末梢及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传入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细胞体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传出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只有感觉无效应
相互联系 1、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2、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因此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反射及反射弧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当反射弧不完整时,则产生的反应不能称为反射。
反射活动需要满足的条件
(1)有完整的反射弧
(2)适宜的刺激
由一个传入神经元和一个传出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称为二元反射弧。二元反射弧是最简单的反射弧,如膝跳反射。
反射及反射弧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神经中枢可以是脊髓,也可以是大脑。
脊髓的低级中枢
大脑皮层产生感觉
兴奋
*产生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不是感受器或效应器。
*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
注意:
1、产生感觉≠发生反射
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感觉的产生只需要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3个环节,且产生感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不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2、产生反应≠反射
反射的完成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当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时,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
非条件反射:先天形成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条件反射: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生活得到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条件反射的消退:
*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散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条件反射消退的情况:
1、不经常强化。
2、一个条件正在进行时,突然出现一个新的强的刺激,就会抑制这个条件反射。如摇铃时,突然出现新的声响或生人时,狗就会停止分泌唾液。
3、条件反射刺激太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也会抑制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如摇铃声太大,或摇铃时间太久而不给食物,狗也不再分泌唾液。
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含义 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是先天性的,数量有限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是后天性的,数量无限
刺激类型 具体的直接刺激引起的反应 信号(光、声音等)刺激引起的反应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小脑、脑干和脊髓等) 经过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 反射弧和神经联系永久、固定,反射一般不消退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暂时、可变,反射易消退,需要强化适应
意义 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举例 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吸吮反射,排尿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看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听到铃声走进教室等
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维持下去,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 反射、反应、感觉的区别:
1、反射的发生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2、反应指效应器产生的规律性应答,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3、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参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可不参与,效应器可不产生反应。
三看法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一看形成(先天性还是后天性)
二看中枢(是否需要大脑的参与)
三看存在(是否会消退)
课后小结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
*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存在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得到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条件反射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的。
*条件反射不强化则会消退。
课后练习
下列关于反射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感受器能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转换为兴奋并产生感觉
B、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都能传导兴奋
C、神经中枢能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D、效应器能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
A
课后练习
去除脑而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用夹子夹住脊蛙的一条腿使之不能收缩,用稀醋酸刺激这一条腿,蛙的另一条腿会去挠被涂抹的部位。此现象说明( )
A、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也能发生反射
B、脊蛙未受刺激的一条腿上也有此反射的感受器
C、一侧的传入神经通过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和另一侧的传出神经有联系
D、神经冲动传到脑,脑发生的神经冲动传到未受刺激的腿,使之作出反应
C
课后练习
尝过酸梅的人看到或想到酸梅时唾液会大量分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看到酸梅时唾液会大量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
B、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时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
C、条件反射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
D、该过程有完整的反射弧,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A
课后练习
狮子跳火圈后,驯兽员立即给狮子一块肉吃,这种做法就是用( )
A、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
B、非条件刺激强化非条件反射
C、条件刺激强化非条件反射
D、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
D
课后练习
【不定向选择】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0V)后会立即反射性地掌握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关于这两种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后一种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D、前一种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ABC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