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一门三父子,
皆为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
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
走近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根据自己以前所学知识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同桌互译)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照进
高兴、愉快的样子
考虑,想到
到
于是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散步,漫步
门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交错纵横
大概是
清闲的人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形容水的澄澈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 )和( )在( )因为( )而游赏,他们(
)。
苏东坡
张怀民
承天寺
睡不着
欣赏到了
美丽的月色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
精品
有味的朗读
读出夜游的兴致
读出复杂的情愫
读出文言的味道
读出宁静的氛围
精品的味道
有味的分析
三个部分
四个部分
一个篇章
两个部分
精品的力量
任选一点尝试分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叙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两部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三部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四部分
有味的欣赏
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一字之美、
一词之美、
一句之美、
情感之美等
月色入户。
“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月色如此美丽,苏轼赏月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如何理解“闲人”?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无住所、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领悟“闲”之意
入夜,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这里指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面对挫折逆境的乐观豁达的心境。
闲人
欣赏美
美在内容精致
美在结构灵动
美在月色描写
美在情感波澜
美在“闲人”意味
精品之作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