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欢迎走进区域地理
爱地理,爱生活
分析拉日房屋和林芝房屋结构特点
北京四合院
吊脚楼
江南民居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 区域
1. 概念:
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划分
1、性质划分:
2、方式划分:
3、空间尺度划分:
(1)自然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干湿带
(2)经济区: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3)社会文化区:北方方言区、粤方言区
(1)区划区域: 西藏自治区、陕西
(2)类型区域:功能区
(1)大型区域:东亚地区
(2)中型区域:中国
(3)小型区域:西藏地区
差异性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三大经济区
不同方言区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点
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可变性
1、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 )
A、区域完全是由人为划定的
B、区域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C、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D、区域内地理环境完全一致,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C
小试牛刀
1.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
A.气候、地貌 B.地貌、植被
C.植被、土壤 D.土壤、气候
2.A区与C区的大致界线是( )
A.800mm年等降水量线
B.400mm年等降水量线
C.昆仑山——阿尔金山一线
D.3000m等高线
A
B
不同区域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地理环境不同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不同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看图找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在从两幅区域图上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论证,在组内交流,形成观点后,派代表来阐述。
小组讨论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地理位置差异
地形、河流、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
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差异
土地条件差异
土地条件差异
南方水田 水稻土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条件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
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及生长期都较短。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小组讨论
阅读p3第四五段,完成下面表格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主要粮食作物
作物熟制
备注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商业
(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农业)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主要粮食作物
作物熟制
备注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商业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水稻(主)、油菜、
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
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农业)
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优越的地理环境 生产活动
长江三 角洲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从国外运进铁矿资源
松嫩平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商业贸易发达
轻工业发达
重工业
发展重化工业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
活动1:从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看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北方墙体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则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屋顶坡度增大。
对保温要求降低、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活动2:从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看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为北方建筑墙体厚,用料相对较多。
——建同样高度的多层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因为北方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而南方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
<1>下面列出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活动探究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1、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3、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1、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2、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搜集区域相关资料
资料的分析整理
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矿产\水文\植被\土壤等)
人文条件(人口\经济\文化\
历史沿革等)
合作探究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考虑:影响气温差异的因素?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两地的纬度位置差异
长江三角洲年降水量较多,受季风气候影响,呈现出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布规律;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较少,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规律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5.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B
6.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较,其相似点与相异点有 ( )
①地势平坦,但海拔高度差异大
②同属中纬度,但海陆位置差异大
③湖泊众多,但湖泊性质和类型差异大
④受季风影响显著,但季风来源差异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②③
D
分析拉萨谷地发展青稞种植的
区域条件?
作业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的环境特点:
河湖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发展时期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 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业发展特点
开发早期
农业社会
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开发早期
水系成了交通阻隔
土壤黏重、开垦困难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改造自然能力低下
长江中下游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
发展时期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 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业发展特点
开发早期
农业社会
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落后
阻碍农业发展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科技进步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
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
稠密的水系成了天然的水道
多水而黏重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苏湖熟,天下足
发展时期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 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业发展特点
开发早期
农业社会
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落后
阻碍农业发展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使用船只、改良土壤种植水稻、劳力丰富气候优越
河流成为交通通道,土壤适宜耕种,水稻大面积种植,精耕细作
成为我国粮食、蚕桑、棉花的主要生产基地
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
水网稠密、 耕地破碎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粮仓地位被取代
③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发展时期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 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业发展特点
开发早期
农业社会
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落后
阻碍农业发展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使用船只、改良土壤种植水稻、劳力丰富气候优越
河流成为交通通道,土壤适宜耕种,水稻大面积种植,精耕细作
成为我国粮食、蚕桑、棉花的主要生产基地
人口、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且零碎
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
全国粮仓以及棉花生产的地位日益下降
不同区域
发展
【知识网络】
内涵和特征
区域
地理环境差异
农业生产
商业
工业生产
开发早期
农业社会
工商业社会
区域发展
不同阶段
地
理
位
置
气
候
条
件
土
地
条
件
矿
产
资
源
1、黄土高原 春小麦、玉米、甜菜
2、华北平原 冬小麦、棉花、花生
3、东北平原 谷子(小米)
连线题
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1、等温线走向与纬线延伸方向一致,主要因素:
2、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因素是
3、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度低,若在陆地上则地势较高(地形因素),若在海洋上则有寒流(洋流)经过;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时正好相反。
太阳辐射(纬度)
海陆位置
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对比
1)自然地理环境:
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特殊位置等)、气候、
水文(河湖的多少?内流还是外流?咸水湖还是淡水湖?水系是否发达等)、
地貌(主要植被,稀疏还是茂密?)、
资源(矿产、淡水、水能等)、
土地条件(常见有东北黑土,西北荒漠土,黄土高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紫色土,南方丘陵红壤,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等)六方面回答。
2)经济发展的比较主要从经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及其布局、人口(民居、饮食、服饰、习俗)与城市等方面进行。
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
1.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2.一月份0度等温线
3.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4.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
5.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6.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的分界线
7.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8.水稻小麦种植区分界线
9.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10.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