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短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短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4 09: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导入新课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朋友说,人活着是为了吃饭;那吃饭是为了什么?吃饭是为了活着。。。
第16课
散文二篇
严文井 罗 素
人为什么活着?
金钱
名利
荣誉
梦想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重点)
2.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难点)
3.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罗素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命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真可谓著作等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素同时也是个文学家,尤其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一、读一读
遏制( ) 飓风( )
濒临( ) 俯瞰( )
肆意( ) 深渊( )
嘲讽( ) 牺牲( )
è

bīn
kàn

yuān
fěnɡ

遏 制 :
濒 临 :         
俯 瞰 :
深不可测 :
无能为力:
                                
二、记一记
制止,控制。
紧接,靠近 。
俯视 。
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能施展力量。 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1、朗读课文,注意:
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1. 作者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
作者的三大追求 对知识的追求
(我为什么而活)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走进课文
2.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帮作者解除孤寂,使作者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我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
摆脱孤寂
体会美好人生境界
3.作者寻求哪些知识?
一是了解人的心灵(人类)
二是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科学)
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科学)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4.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饥饿中的孩子;
同情被压迫被折磨者;
同情无助的老人;
同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同情苦难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我为什么而活着
5. 支配着罗素一生的三大追求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追求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可带来狂喜,解除孤寂,使他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他追求知识,是为了把自己拥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于苦难之中。三种感情是始终围绕着“对人类的关爱”这一中心的。
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细读感悟
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
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和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深入探究
罗素认为除了爱情和知识之外,还需要同情心来支配他的一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使得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而人间的悲凉和苦难,又引起他“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作者需要同情心来支配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一追求是另外两个追求的基础,使另外两个追求有了现实意义。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语句赏析
语句赏析
2.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语句赏析
3.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既然活的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写作借鉴
1.层次分明。
作者在开头首先概括了自己的三大人生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然后对三大追求逐一阐明理由;最后总结全文,重申活着的价值。而且三大追求之间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使整篇文章严谨有致。
2.语言凝练。
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用“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我为什么而活着
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两位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课后作业